小豬佩奇﹐年輕人創造的又一個反抗密碼

2018-05-05 14:04    点击:    

  小豬佩奇的流行風﹐已經刮進朋友圈了﹐不少喜歡“蹭熱點”的成年人﹐開始發佩戴小豬佩奇手錶的照片。這起源自快手﹑抖音等平臺的風尚﹐正在嘗試向主流人群蔓延﹐但受客觀因素影響﹐它注定是屬於95後以及00後們的一場年輕人的狂歡。

  《小豬佩奇》是一檔2004年首播于英國的動畫片﹐單集祗有五分鐘﹐中國2015年才引進它﹐在網絡平臺上已播放超過100億次。也就是說﹐在成為網絡熱點之前﹐《小豬佩奇》在中文世界已經有了龐大的受眾基礎。

  出品這個動畫片的公司﹐僅僅在2016年就憑藉該產品獲得了11億美元的銷售額。意大利2006年世界杯的冠軍成員有“鋼鐵猛男”之稱的吉拉迪諾﹐把小豬佩奇紋在胳膊內側﹐也讓人拍案稱奇。

  “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來自快手某網紅隨口而出的這句話﹐成為《小豬佩奇》席捲社交平臺的導火索﹐小豬佩奇的粉紅色手錶已經賣斷貨﹐譚維維﹑杜海濤被拍到腕帶小豬佩奇手錶的照片……

  小豬佩奇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社交密碼。吉拉迪諾也好﹐譚維維﹑胡海濤也好﹐以及在朋友圈發小豬佩奇相關圖片的城市白領們也好﹐他們都是對這股新興非主流文化的好奇者與闖入者﹐在成年人的世界﹐或者說在一個主流社會中﹐“小豬佩奇紋身”﹑“小豬佩奇手錶”﹐注定祗能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這恰恰也是《小豬佩奇》的粉絲們所追求的效果── 誰願意和你們這些無趣的人類有共同語言﹖我們就是這樣甘於幼稚﹑甘於小眾﹑甘於非主流﹐因為這正是不蒼老的表現。

  小豬佩奇的流行﹐是年輕人藉此符號﹐對時代與社會﹐擺出一副不激烈但卻立場鮮明的拒絕姿態。“拒絕”﹐才是詮釋這場方興未艾的流行文化現象的關鍵詞。想要進入這場流行文化的核心﹐就要知道﹐小豬佩奇祗是現象製造者們拋出的一個載體或幻象﹐ 他們以小豬佩奇為暗號集結﹐除了自娛自樂這個自身需求之外﹐還試圖釋放一個信號﹐這個信號準確無誤地傳遞了他們對社會氛圍的某種厭倦以及對生活方式的一種渴望。

  所以﹐分析“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這句話﹐重點不在小豬佩奇身上﹐而在於“社會人”這個詞彙那裡。

  在心理學層面上﹐“社會人”是指自然人通過學習社會規範﹑適應社會規則﹑履行社會責任等取得成員資格後的一種身份﹐而在獨特的亞文化的熏陶下﹐“社會人”已經成為那種穿得很魔幻﹑看起來很兇﹑貌似黑社會﹑其實並沒干違法犯罪的事兒的一個群體。

  說白了﹐在人們的普遍認知當中﹐祗有“裝兇斗狠”﹐像個社會人那樣﹐大家在日常工作﹑生活﹑出門旅行等社會活動中﹐才會得到別人的忍讓與尊重﹐有利於保護自己的利益。

  “大金鏈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這是對社會人的形象與生活的刻畫﹐既有嘲諷又帶有羨慕心理﹐這恰恰與小豬佩奇的流行驅動力一致。小豬佩奇手錶的暢銷﹐是對社會人身份的一種嚮往與致敬﹐但佩戴小豬佩奇手錶所營造的獨特的刻奇效果﹐又充滿了反諷味道……

  那麼小豬佩奇的流行﹐究竟是諂媚﹑妥協﹐還是叛逆與抗爭呢﹖這也恰恰是年輕一代在多變語境下﹐所製造的一個語言與觀點迷局──他們牢牢掌握著對自己所創造的流行話語的解釋權﹐同時通過創造含糊的﹑紊亂的﹑煙霧般迷離的價值體系﹐來為自己的話語權提供一種安全保障。歸根結底﹐他們還是希望能夠在卡通所象徵的簡單﹑輕鬆以及自我﹑有秩序的環境下生活。

  在80後成長期以及初步進入社會後﹐曾經因為他們中的女青年喜歡洋娃娃﹑男青年一言不合就跳槽﹑還有他們製造的萌文化等﹐而被批判為“垮掉的一代”。

  現在回頭看看﹐80後已經算非常穩重與成熟了﹐90後﹑95後以及更年輕的00後﹐他們的生活與精神﹐才是真正為主流社會所看不懂。但相對而言﹐社會也寬容了許多。不寬容也沒辦法﹐因為代際差別﹐成年人已經根本無法進入年輕人的世界。

  而年輕人﹐卻因看破成年社會的功利與浮躁﹐而有了躲避與拒絕的願望﹐“宅文化”﹑“喪文化”﹐包括這次小豬佩奇的流行﹐都是他們不願意遵從父兄一輩所制定的規則的表現。

  小豬佩奇的流行熱會過去﹐但年輕人的拒絕與反抗精神不會消失﹐他們依然會創造並使用一個個流行文化密碼﹐來呼朋引類﹐嘗試改造他們生活的時代﹐比起關注他們製造的流行熱點﹐其實他們的內心以及他們含蓄表達出來的願望﹐更值得去觀察。(韓浩月)

小豬佩奇﹐年輕人創造的又一個反抗密碼

[責任編輯:劉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