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会将电影带向何方
技术会将电影带向何方
——来自第十四届中国·北京数字电影论坛上的声音
光明网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 韩业庭)1888年,《郎德海花园场景》让电影这一形态从无到有;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让电影从“视觉”转向“视听”;1935年,《虚荣城市》为专属黑白的电影平添了颠覆性的色彩标识……长久以来,每次技术突破都为电影创作提升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很多传世经典也由此被世人所熟知。技术于艺术而言,是一个载体,是一份支撑,也是电影生命永恒跃动的音符。未来,科技力量又将如何影响光影世界?8月24至25日,第十四届中国·北京数字电影论坛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就电影的技术走向及其影响展开争鸣。
视觉盛宴百花齐放,未来十年剑指何方
数字拍摄技术在不断进步,纷繁复杂的拍摄形式是噱头还是确有其实际意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观影人群在最终画面上所能感知到的,无非是亮度,色彩和3D 效果。而这其中,除了放映终端技术外,摄影师、灯光师、调色师等都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让市场认识到4K、高帧率的魅力,但同时市场也用脚投票踢出了大波半日游之类的无脑影片,随着《变形金刚5》票房口碑暴跌不如预期的时候,一部《战狼2》却又令发冷的暑期档再次沸腾。
从拍摄到放映,越来越多的技术可供团队选择;同样,越来越多的放映流派可供观众挑剔。如何避免技术崇拜,如何让影片的制作过程与放映过程更好地衔接,成为本次论坛讨论的重点。在与会嘉宾看来,电影技术的进步并不有赖于研发团队的突破,更重要的倚仗,还是影片制作、放映过程中真正、实际的需求。电影不同于电视,购票、入座,观影、点评……从场灯关闭到那一束投射于大银幕的光影跳跃于眼前,我们的专注是全程投入的,那份观影带来的纯粹拥有其他媒介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而大银幕上正在上演的故事,则成为了这份仪式感中最为厚重的部分,完美的声效,细腻的色彩,以及120分钟内专属于银幕的专注,电影是这个时代最无法替代的精神享受。本场讨论,画面组嘉宾囊括了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Dobly Vision 内容解决方案与行业高级副总裁Curt Belhmer、中国著名摄影师及导演王昱、巴可公司全球电影业务战略市场经理Domien De Witte、以及RED公司全球市场营销总监Michael Keegan。
电影,该如何拥抱眼花缭乱的新技术
《沧海一声笑》不仅让人们记住了黄沾、许冠杰,也同样让《笑傲江湖》迈入经典行列。有别于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声音更习惯于通过银幕内的画面与银幕外的空间进行链接,用丰富叙事时空的手法,形成影像与观影者之间的非同步对位。同时,这种对位也更有利于传播导演的创作意图,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可以说,声音的出现,直接改变了电影的叙事方式,完成了电影由视觉语言向视听语言的过度。自打声音技术应用到电影领域以来,人们对声音质感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声音赋予影片的是想象力与主题。“身临其境”、“闻声欲泪”,富有内涵的声音未必可以拯救一部影片,但却可以让一部好片被奉为经典。同样的场地条件、同等的声道系统、同样的影片,却会因为不同的声音表现让一部影片“色艺双绝”。
带着对声音技术的求知与好奇,与会的近500名观众聆听了在8月24日下午时段的声音组话题讨论,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工程师徐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声音指导陶经、万达电影院线CTO王琦、THX全球技术总监Steve Martz、DTS母公司Xperi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郎正武在内的五位嘉宾,共同围绕着声音采录、制作、还原等核心内容,通过他们的经验、技术、知识和角度,向电影从业者、热爱者们讲述了当代电影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同时,对于日益纷繁复杂的技术,几位嘉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技术参数的盲目追求并不能提升影片本身的质量,更不用谈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观影体验。好的技术是有标准的,好的放映条件也是有标准的,标准的建立与维护需要全行业共同的努力。本组讨论临近尾声之际,主持人与嘉宾也在共同呼吁中国电影市场要自发、自觉地建立、维护我们的标准体系,共同维护刚刚建立起信心的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