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届奥斯卡奖备受瞩目,美国电影风头凭什么盖过欧洲电影?

2018-03-10 21:54    点击:    

北京时间3月5日,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备受瞩目的各大奖项各有归属,电影界一年一度的“全球竞猜”至此尘埃落定。

 

围绕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网络上进行图文直播的媒体和自媒体不计其数。每个奖项甫一公布,消息瞬间就传遍了网络。同样的热度也发生在电影院里。奥斯卡的夺标热门影片和最终获奖影片,往往是国内院线年度大片榜单上的常客。起码在国内的大众关注度和市场接受度方面,奥斯卡的风头已经盖过了欧洲最权威的三大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

 

尽管作为美国电影学院艺术奖,奥斯卡一直标榜其“艺术性”,但置身于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商业系统和商业氛围之中,奥斯卡的“艺术性”显然有别于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艺术性。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在事实上体现着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分野。奥斯卡所表彰的艺术性,大体都脱不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商业电影的艺术性。

 

欧洲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在国内受众市场的此消彼长,也恰恰是国内电影市场一个鲜明的风向标——国内商业电影的强势崛起,其风头也早就完全盖过了艺术电影。电影院线里当期热映的大片,基本都是商业电影一统天下。假如偶尔有一部艺术电影实现票房逆袭,比如近年来的《百鸟朝凤》《二十二》和《冈仁波齐》等,那它基本上就可以成为电影领域里的年度现象和年度话题了。

 

在电影市场上,商业电影碾压艺术电影,这一趋势难以避免,也难以逆转,而且环球同此凉热。目前,好莱坞电影已经能够覆盖全球百分之九十甚至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电影市场,以欧洲电影为代表的艺术电影,以及更加小众的其他国别电影和类别电影,其市场竞争力与好莱坞电影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完全符合电影、文化和商业的客观规律,即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可以俘获最大份额的消费者和受众,它们的艺术水准从来不需要高深莫测,只要与普通大众的审美能力互相匹配就已经足够。

 

作为一种商品,艺术电影难以抗衡商业电影,在市场上遭遇边缘化的命运在所难免。但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电影形态,艺术电影,以及好莱坞电影之外的其他国别电影、类别电影却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多元化、丰富化的电影类型和艺术形态,世界各国、各地区丰富多样的本土化、民族性的电影艺术基因,是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得以兴盛的重要前提,也是电影创作不断获得进步的源头活水。如果只有商业电影一元独大,其他电影形态都日益萎缩凋零,甚至只剩下好莱坞一种电影形态风靡全球,那么商业电影最后的灵感枯竭和创新乏力,应该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问题是,在资本和商业主导的电影市场上,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艺术电影如何立足?在商业院线主导的电影市场上,很多艺术电影根本无法获得排片份额。即使有幸获得排片,排片率也往往低得可怜,并且常常被安排在非热门时段、非热门地段影院。事实上,艺术电影的受众比较固定,一般为电影从业者和研究者、文化艺术从业者和研究者、一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影迷等。这些受众市场占比低,但需求稳定、持续,而且他们专业程度较高,对电影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对于这一部分需求,很适合通过政策扶持类影院或院线来提供服务。也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把虽然相对占比低,但绝对数量不小的这一类观影需求聚集起来,集中为他们提供艺术电影的放映服务。

 

此外,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如何互相借鉴,探索“叫好又叫座”的兼美之路。这条看似难度很大的道路,却在近些年的国际影坛上越来越显示出可能性。好莱坞出品的一些上乘佳作,其艺术品质早已超过了过去人们理解的“爆米花式”商业电影,甚至已经不逊色于传统界定的艺术电影。注重艺术性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与商业气息浓重的奥斯卡之间,近几年评选出来的获奖影片也多有交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者之间正在相向而行,走向融合。与国际影坛上的这种趋势对照,国内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依然区别鲜明,甚至明显处于不同的电影范式之中。这样的对立和区隔如果不积极加以消融,那么电影距离“叫好又叫座”的目标愿景就会更加遥远,也不利于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的整体繁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