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出海”主动权 才能成为国际秀场的主角

2019-02-27 17:02    点击:    

    电影创作者的每一点投入的含金量高低,对专业性的追求和敬畏,都会越来越真实、“无情”地投射到市场反馈上。

----------------------------------------------

    在国际大片里加入中国元素,或是把中国面孔送进入金发碧眼为主的演员阵容,这是前些年业内引以为傲的电影“出海”标志。而在近两年,“出海”光环已不仅等价于只做好莱坞的配角。

    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上升的有力印证。要想在国际电影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真正成为主角,问题必须回归到电影产业“专业化”的讨论上。

    中国电影产业专业化的提升,对内表现为国产电影应当保证制作精良、品质优良这一基本底线,打磨精品内容IP,杜绝被资本和票房裹胁、滥用演技基本功堪忧的“小花”“小鲜肉”;对外则需要在电影工业硬实力和“东方故事”价值观两方面加强,从电影制作工厂的“硬件”设施,到电影内容符合世界审美,都是能否真正开拓海外市场的核心条件。

    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规模的电影票房。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亿元,占到全球票房五分之一以上的份额。截至今年3月份,国内影院近万家,数字荧幕达到54165块。

    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对电影产业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阅片无数”的观众,眼光早已被佳作“养毒”了,大家不会为烂片埋单,不会给“硬伤”遮羞,电影成败都依靠真实口碑而存活。

    可以说,电影创作者的每一点投入的含金量高低,对专业性的追求和敬畏,都会越来越真实、“无情”地投射到市场反馈上。这对国内外市场一样关键,在本土立得住、经得起考验的作品,才可能获得全世界的注意和认可。

    以今年春节档颇受好评的《唐人街探案2》为例,有两段戏观众反响较为热烈,分别是演员在纽约时代广场、第五大道驾马车飞驰,片尾所有人在纽约街头跳广场舞。如果冲着省事省钱,把一群人聚到棚里绿幕前就完事,必然达不到最完美的视觉呈现。

    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电影工业的规模化程度有限。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国内生产的故事片有700余部,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很多电影还是处于“作坊”式低标准生产状态,规模化程度低;另一方面,标准化程度不够。电影产业链当中的研发、融资、制片、宣传、发行、版权交易、衍生产品的开发;电影工种里的服、化、道、摄、录、美、编、导、演等,每一项标准化程度都不容忽视。

    中国电影业缺乏完整的工业化体系,而在“硬件”的电影“重工业”领域起步更晚,高科技影棚建设、先进拍摄设备的使用、数字化后期制作都成了短板,以至于多数中国影片的后期不得不拿到好莱坞,甚至韩国、日本制作。目前,电影“重工业”的短板正在得到改善,例如,青岛东方影都吸引了海外优质资源,承担《环太平洋:雷霆再起》一部分拍摄。

    电影场景的复杂化、视觉冲击力的增强,是工业化进步、与国际水准接轨的体现。此前,国内某些影视剧“抠图演戏”“5毛钱特效”之所以饱受诟病,是因为敷衍了事,“注水”做电影,是对观众的欺骗,更是对整个行业长远发展的阻碍和伤害。

    电影工业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格局,健全工业支撑体系,提高电影专业化水准,我们才能告别“小作坊”时代,掌握“出海”主动权,成为国际影视秀场里的主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