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听评弹艺人把四百年历史娓娓道来……
交汇点讯“评弹有四百余年历史,向有江南奇葩之美誉。今天,评弹走过了它辉煌的中年,步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年。朝有旭日,暮有夕阳,只是我们希望,夕阳能再美一些。虽然现代人难得吟诗、拍曲和洗砚,但我们深知,有很多人自甘寂寞,无怨无悔地在守望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乃至江南的评弹。”
这段真情告白,来自24日在南京芥墨艺术馆上演的一场文化评弹鉴赏会。当天,来自上海评弹团的徐惠新、周红两位艺术家和观众分享了关于评弹艺术的点滴。
交汇点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无论是走进音乐厅等演出空间,还是与中国南音和日本萨摩琵琶互动,徐惠新、周红一直在探索评弹这门传统艺术与当下观众的“交融”。作为评弹界的“先行者”,无论是将传统舞台与多媒体、精致的红木家具、花道、香道的结合,还是与西洋乐器、中国南音的对话,抑或是表演形式的多元,两位艺术家都不断尝试为“评弹”这一传统的曲艺形式,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和新观众。
现场,两位艺术家用评弹的形式为观众表演了杜甫的唐诗《春夜喜雨》。周江说,“我特别喜欢其中‘润物细无声’一句,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尽管现在变得相对小众,但我们依然相信,只要坚持走下去,找一切机会去推广、让更多人能有机会接触到这门艺术,一定能赢得更多观众的心。”
4月1日,徐惠新、周红的评弹演出将在南京上演。但为了推广,他们早早就来到南京,这两天相继走进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和高校学子互动,让更多年轻人熟悉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
这两位艺术家的文化评弹鉴赏会,到底和其他的评弹演出有何不同?周红说,评弹很久以前就是一门借古讲今的艺术,前辈们留给我们很多财富,我们不应该仅仅模仿,而是应该继承创新,作为时代的文化代表,说书人就是该讲符合当下的故事。在鉴赏会上,两人不时会停下演奏,和大家娓娓道来作品背后的历史、江南文化的精妙,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更有当下的时尚。
说起这次演出节目中加入的唐诗宋词的内容,徐惠新说,这并不是偶然。“我们一直在中学做评弹普及,教学生们唱评弹已经有10年了,我们发现,把课本中孩子们学到的诗词改成评弹唱词很受大家的喜爱。古代入声字在评弹中保留很完整,用评弹的方式来演绎古诗词也特别能表现它的韵味。”
提及评弹如何吸引新观众,周红有着自己的想法,“现在的年轻人选择更多元了,我们应该在以前老先生们留下的基础上创新,对作品进行再加工,让评弹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让大家遇见评弹最美的模样。”
交汇点记者 董晨/文 邵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