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努力改善残疾人民生

2018-04-24 09:28    点击:    

  2013年以来,是西安市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也是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指数上升最多的五年。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2016年,西安市残疾人工作受到国务院残工委表彰,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政策保障不断完善。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残疾人需求,研究制定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方案》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重大部署。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加强了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细化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列出了目标任务牵头配合单位任务清单,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狠抓落实,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和各区县政府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保障了残疾人工作各项业务的扎实推进。市委结合群团组织实际,研究制定了《中共西安市委关于加强群团组织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
  ——民生项目提标扩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城乡约30.09万名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落实救助政策,对因大灾、大病造成贫困的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救助。落实重度和贫困残疾人护理和生活补贴政策,为88409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护理补贴,为322941名贫困残疾人每月发放了生活补贴。建立残疾人养老医保特惠制度,按照残疾程度对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减免,城乡残疾人养老参保率达到89%,医保参保率达到93%。建立并完善残疾人托养制度,全市共建立集中托养机构17个,托养残疾人3253人次,建立“阳光家园”19个,照料残疾人1696人,为13800居家安养的城乡残疾人购买了服务,托养服务共投入资金5819.19万元。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积极构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全市听力、视力、智力障碍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3.7%。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资助力度,共资助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4236名。办好中央电大西安残疾人学院,对有需求的残疾人免费进行高等学历教育,共招收258名,全部实行免费教育。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研究制定了《西安市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状况调研实施方案》,利用残疾人综合信息系统,普遍开展入户调查,对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进行精准识别,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0781名。着力做好农村残疾人脱贫工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基金会等机构加基地和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资助主导产业和残疾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残疾人贫困户早日脱贫,全市累计扶持残疾人扶贫基地97个(次),辐射带动2200余名残疾人脱贫。投入3084万元,开展“自强绿色行动”,扶持1.67万名农村残疾人开展种养殖业和手工业。开展春节走访扶贫慰问,扶持慰问困难残疾人43203户。实施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投入1982.7万元,解决了2203户贫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城镇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向残疾人倾斜,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到了优先登记、优先选房的优惠。
  ——就业培训扎实推进。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立了适合西安市实际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框架,开创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置残疾人就业新途径。进一步加大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理顺管理体制,深化残联年审、财政代扣、地税代征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模式,累计新增按比例安置残疾人2.5万人次,市和区县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6.4亿元,实现了安置残疾人就业与征收保障金双增长。加大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累计投入3233.68万元,扶持389个(次)集中安置或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5040人次。大力开展残疾人“创业行动”,全市投入750.92万元,扶持2152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和就业特别困难残疾人就业,为他们提供社保补贴,减轻个人和企业负担。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累计免费培训残疾人28451名,为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精准康复全面实施。以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加大残疾人康复救助力度,完善救助政策,扩大救助范围,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得到有效补偿。采取项目带动,惠及各类残疾人。开展持证残疾人运动功能障碍康复项目,实施差别化救助,低保、低收入家庭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残疾人,每人每年救助8000元康复训练救助经费,其他持证残疾人每人每年救助1000元;加大0-16岁残疾儿童少年免费基本康复服务救助力度,完成0-16岁残疾儿童少年脑瘫、孤独症等8个康复项目4200例;继续开展精神病防治项目,为3.9万名精神病患者实施服药救助,为1.1万名重度精神病患者免费进行住院治疗。实施残疾人辅助器具个性化适配项目,量身定做,上门服务,免费为各类残疾人适配辅具39596件。开展市政府民生提升工程,为下肢缺失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500例。
  ——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加大各新闻媒体对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电视台开办了手语栏目,广播电台开辟了残疾人广播专题,每年播发残疾人宣传稿件180篇(条)以上。丰富残疾人文娱生活,先后举办了残疾人艺术节、秦腔大赛、文艺会演、书画展,展示了残疾人的艺术才能。参加第九届全省、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荣获一等奖3个,二、三等奖各2个以及团体组织奖,聋人群舞《大老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每年开展残疾人书画交流,组织城六区开展“爱心影院文化助残”活动,采取向盲人“讲”电影的方式,促进盲人享受和融入社会生活。组织残疾人参加“全民健身日”活动,开展残疾人体育辅导员进家庭服务,举办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论坛及各项残疾人体育比赛。2016年8月在巴西里约第十五届残奥会上,鄠邑区射箭选手吴春艳、周至县铁饼选手董飞霞分别夺得世界冠军,为祖国和家乡人民争得了光彩和荣誉。
  ——维权维稳工作日益加强。不断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制度,注重维权维稳有机结合,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开通12385热线,并入12345市民热线平台,及时有效答复和解决残疾人的诉求问题。建立人大监督、政协视察检查的工作机制,强化残疾人依法维权行动。发挥残疾人法律援助机构作用,为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建立绿色通道。积极参加《党风政风》热线节目,重视来信来访处置,妥善解决残疾人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残疾人队伍整体稳定。参与开展无障碍建设活动,发挥残疾人无障碍监督员作用,积极推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扎实实施贫困残疾人无障碍进家庭改造项目,为1406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强化。高度重视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全市13个区县、165个街镇建立了残联组织,828个社区、2793个村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形成了以市残联为指导、区县残联为主导、街镇残联为骨干、社区(村)残协为基础的四级残疾人组织网络。出台《西安市残疾人专职委员管理办法(试行)》,选准配强街镇、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健全完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着力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认真做好残疾人证核发和管理工作,规范细化办证程序,为涉贫重度残疾人上门服务办证。进一步推动各专门协会融入残联工作大局,发挥协调、宣传和桥梁纽带作用,为残疾人工作建言献策,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志愿助残活动。
  ——改革创新持续发力。不断加大康复服务救助力度,0-16岁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救助标准从1.2万元提升到2.8万元,实现了0-16岁残疾儿童少年免费享受基本康复服务。适应形势发展,提高救助标准,下肢缺失残疾人安装大腿假肢标准由过去的5000元提高到1.1万元/例,小腿假肢从过去的3000元提高到9000元/例,推进互联网+残疾人服务,高标准开发建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了助残服务项目精细化管理。建立西安市残联系统OA办公平台,实现了市、区县、街镇之间办公规范化、流程化和自动化,有力提升了工作效能。利用“两微”和LED屏信息发布优势,及时分享传播残联工作动态,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全面推进政府购买助残服务,涉及残疾人服务的12个项目全部通过市及区县公开招标采购,每年投入的项目金额近1亿元。
  ——党的建设卓有成效。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决执行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开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追赶超越当先锋,打造铁军做表率”主题实践活动。各级残联党员干部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竭诚为残疾人解难事、办好事,残疾人工作者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制度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残疾人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职得到有效落实,实现了惠残政策公开透明,项目实施规范有序。
  残疾人事业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残疾人事业“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残疾人事业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西安市残疾人事业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西安市各部门、社会各界携起手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追赶超越,抢抓战略机遇,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带领残疾人同步奔赴小康,为建设大西安和国家中心城市,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