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中村“转身” 该怎样留住历史背影?

2016-12-14 07:32    点击:    

  温州网讯 近段时间,温州正在进行“大拆大整”专项行动,城中村改造进度大大加速。旧村内的历史建筑将如何保护?据不完全统计,仅鹿城、瓯海、龙湾三区就有数百处历史建筑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

  01

  出台新举措 加强保护城中村古建

  今年6月,龙湾底岭下村的一座240年老宅面临被拆,媒体报道后,市委书记徐立毅就此事作出批示,要求我市各地应加强对历史建筑的调研和保护。

  今年8月,温州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的通知》,对相关保护工作做出明确规范。其中,不仅明确了对文保单位、文保点依法实施保护,且明确对具有一定保护和利用价值、却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也将根据专家调查评估意见,由属地政府确定具体保护方案予以落实。

  同时,民间专业人才和公益人士也在积极助力温州古建文化传承与发展,董约武、倪考梦等人起草的《关于“大拆大整”中温州古建筑保护的调查与建议》报告,市委书记徐立毅曾对此作出批示。11月30日,徐立毅再次对这一古建筑保护报告作出批示:保护利用好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记忆所在、灵魂之处。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应强调须作为城中村改造的题中之义。

  02

  瓯海拟打造“历史记忆”博物馆

  我市相关部门也在对城市改造中的历史建筑进行调研和保护。

  龙湾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佐介绍,此前,龙湾区文物部门已对辖区内10个列入改造的城中村进行了摸底,并请专家对涉及的24处文物登录点和信息点进行了论证。龙湾还有9个点实施就地保护。“黄石村三十亩自然村,以前村民出海捕鱼为生,留有大量捕鱼工具,如果该处古宅能保留,将其改造成渔具展示馆,那就能非常好地发挥作用。”

  11月29日,龙湾区文广新局等部门和古建筑文物考古专家,对龙湾区蒲州街道江前村将近百年的老门台进行迁移论证和调查。陈佐说:“这两座门台将采取整体固定迁移技术,安置在百年校园永兴第一小学,让地方建筑得到更好的延续和保护。”

  瓯海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姜军介绍,瓯海将及时收集和整理“大拆大整”中民居的传统建筑构件,并尽可能在新建建筑和景观环境设计中加以运用和体现,使城中村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通过挖掘城中村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书写记录各具特色的城中村故事,延续城中村的独有文化和乡土记忆。积极收集能够体现城中村传统特色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等实物,针对所收集的老建筑、旧门台等有代表性的文物,瓯海区拟在温瑞塘河边规划10亩土地打造“历史记忆”博物馆,让文物重新焕发出自己的价值。

  03

  做好“细活”还需注意哪些问题

  一些文保部门的工作人员说,保护历史建筑,存在不少现实中的困难:如果是原址保护,就可能涉及到相关规划更改的事宜;如果是“异地迁移保护”,则费用较高、牵扯精力较多。拆迁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是“细活”,工作难度肯定比简单拆除要高。

  因此,一些地方在进行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令人惋惜的现象。

  有市民反映,瓯海区梧田街道塘西村一处民国建筑是该区稀有的保存完整的浙南风格古民居,门台、脊上吻兽、石柱雕刻、窗棂装饰精致,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该区文物部门对这处建筑调研后,建议“原址保护”或“异地迁移保护”。然而,今年9月份,在原住户签署拆迁协议并腾空后,该建筑就被拆除了。

  龙湾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龙湾底岭下村的240年老宅虽然保住了,但住户被断水断电、填塞下水道,生活处境堪忧。周围的房子被拆除时,导致老宅顶部也被震裂。因地势倾斜,门台也出现一条较大的裂缝。将来,这座老宅如果要“异地迁移保护”,费用高、投入多。

  一位古建筑专家说,保护历史建筑,不仅要看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要看它带来的社会效益,期待相关部门将保护古建筑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好,留住一座城市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温州都市报 记者叶锋)

下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