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业宣布年底量产!中国内存市场“零国产”将成为历史吗?

2020-01-07 16:01    点击:    

多年以来,我国的内存市场依然是尴尬的“零国产”。最近几家国内企业宣布年底前将实现内存“量产”。国产内存有希望占据市场份额吗?

文/记者 赵天宇 图文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陈炫之

9月初,紫光集团旗下长江存储正式宣布,其64层堆栈3D NAND闪存今年年底前实现量产。同时,合肥长鑫的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即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最常见的系统内存)研发进展顺利,已经提前进行机台安装,有望在今年年底顺利量产国产DRAM内存。

目前,在内存市场上,三星、SK海力士和镁光三家外企“三分天下”,国产内存厂家最近异军突起,纷纷推出国产内存,并即将实现量产。中国制造能否再次创造奇迹?

业内专家指出,实现量产与占有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受制于产业布局、人才、成本、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寄希望于国产内存产品在短时间内,像国产手机一样占据相当市场份额并不现实。如何在5G来临时代抓住机遇,缩小与西方先进技术的差距,是国产芯片及内存厂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内存市场上尴尬的“零”国产

“电脑内存和电脑,哪一个能先国产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问到这个问题的百姓大多会回答,内存是电脑配件,几年内就能量产,但国产电脑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然而时至今日,联想集团已经成为世界前三大PC生产厂商,但国产内存条却依然没有被“攻克量产”。

内存条是CPU可通过总线寻址,并进行读写操作的电脑部件,与CPU、硬盘等统称为电脑三大件,是电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内存之所以称为内存,是相对于硬盘这些外存而言。一般情况下,电脑软件数据大多安装在外存上,但运行之时,就需要把这些软件数据调入内存,因为CPU和内存间的数据交换速度,远远高于和外存的交换速度,可想而知电脑如果内存不足,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迟缓和使用上的卡顿。

可就是这样一个重量只有30g,大小不过几十厘米的电子元件,我国的国产自给率竟为0%,甚至不如芯片20%的自给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与“百家争鸣”的芯片市场不同的是,内存条市场几乎被行业巨头垄断。从全球范围来看,三大巨头分别为三星、SK海力士和镁光。其中三星和SK海力士是韩国品牌,镁光则是美国企业,与英特尔等公司关系紧密。这三家企业,占据了DRAM内存市场95%以上的份额。

▲2018年,三星内存营收高达4368亿人民币,净利润高达2000多亿元,是华为的4倍左右(图片来自网络)

垄断给内存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以三星为例,数据显示,2018年,三星内存营收高达4368亿人民币,净利润高达2000多亿元;镁光全年营收达到了30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00亿元),毛利率58.9%,净利润也高达141.3亿美元(800亿元人民币)。

对比之下,华为2018年营收总额尽管达到7000亿人民币,但在同比增长25%的前提下,净利润也只有593亿元;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处理器已经大规模量产,但内存设备却依然需要依靠进口,且三星和SK海力士是最大的供货商。

而放眼整个国内市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存储产品采购国,每年进口费用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几乎占了全球产值的3/4。

也正是因此,发力技术突破,打破行业垄断成为不少国内企业短期内奋进的目标:继国产芯片后,国产内存的自主研发也开始逐渐加速,在6月底宣布成立DRAM内存事业部,进军NAND闪存之后,近日紫光集团又与重庆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当地建设内存研发中心及晶圆厂,并计划“2019年年底将国产DDR4内存推向市场,2021年量产国产芯片。”

除了紫光集团外,目前已有三家公司宣布2019年完成LPDDR4芯片的研发,这也意味着内存条无“中国制造”或将成为历史。

多因素制约内存市场

1996年7月,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对武器和技术的出口加以限制;其中,一份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了包括先进材料、材料处理、电子器件在内的9大类产品,而芯片和内存类的产品,就是其中之一。

▲绿色为《瓦森纳协定》的缔约国,中国并不在其中(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中科编译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王谦告诉记者,实际上,芯片和内存一样,都属于半导体芯片,本质上都是高集成度的电路。内存条的核心是内存颗粒,也就是内存条上的黑色方块,生产方法也和CPU芯片差不多,都是由一大块晶圆蚀刻切割而来,但“卡脖子”的技术恰恰正是内存颗粒。

但王谦表示,在内存制造领域,虽然国内在软件设计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硬件制造领域,尤其是在制造工艺、原材料提炼和制造精度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产业布局也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

▲内存颗粒是内存条最为核心的构件,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

制造内存颗粒,首先是将原料沙子(二氧化硅)熔炼提纯为纯硅制成硅单晶锭,并切片,制成晶圆基片。然后进行掺杂工艺,在硅晶圆片当中的不同位置加入杂质;最后是光刻和电镀工艺,使每一个晶体管成型并互相连接,其中,光刻技术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但由于技术方面的瓶颈,目前世界上能够批量生产内存颗粒的只有三星、SK等少数企业。国内企业不仅不能生产内存颗粒,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硅晶圆工厂都没有,不得不依靠境外进口。台湾的台积电就是最主要的供货商之一。

在原材料制造的硬件产品上,由于《瓦森纳协定》的存在,目前世界上能够生产并出口光刻机的企业只有ASML,而这家荷兰企业的三大股东正是三星、英特尔和台积电。甚至就连台湾的台积电,背后的控股企业也是西方的几大财团,例如ING银行、摩根大通等等。

▲目前,世界上能够生产光刻机的企业,只有荷兰ASML这一家公司(图片来自网络)

王谦告诉记者,这样尴尬的局面使得光刻机的进口异常困难,西方企业只愿意将已经淘汰的旧设备卖给中国“别人已经在研发7nm(纳米)的芯片,我们却刚刚能够生产出14nm的产品。”

实际上,内存颗粒被垄断的结果是“危险”的,2017年的内存震荡风波至今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7年时,三星和SK Hynix两家公司主要产能转移,将颗粒生产重心放在服务器颗粒和智能手机所需的内存颗粒上,直接导致DRAM颗粒的供需平衡被破坏,最终造成内存产品特别是电脑内存价格暴涨,引发了全球电脑行业的一场“海啸”。

国产内存的桎梏与机遇

在投入数千亿美元的研发后,国产DRAM内存如今已经来到量产的“前夜”,目前已有合肥长鑫、长江存储、福建晋华三家公司宣布2019年完成LPDDR4内存芯片。

他们之间甚至还出现了竞争关系,例如紫光公司在宣布2021年量产DRAM内存以后,合肥长鑫就抢先一步,宣布年底实现8Gb DDR4和LPDDR4内存量产。

但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紫光公司的内存工厂不仅还有2年时间才能量产,而且即便量产了,初期的产能也会非常有限。合肥长鑫年底量产以后,初期产能也仅有2万片,与全球市场每月200万片的差距依然比较明显,对于整个市场的贡献称得上“杯水车薪”,很难在几年内改变内存市场格局。

在技术上,合肥长鑫获得了来自曾经内存巨头奇梦达的技术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弯道超车”,但仍然花费了20多亿美元才实现成熟的产品。但这款产品基于的是19nm的工艺,与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10nm工艺上依然存在着不小差距。

▲观察中国存储器厂商的研发与产出计划,2019年将是中国存储器产业的生产元年,但也由于两家DRAM厂预估初期量产规模并不大,短期尚不会撼动全球市场现有格局。图为长江存储生产区(图片来自网络)

“从芯片到闪存再到内存,研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是为何国产芯片早就面世甚至量产,国产内存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原因。”但王谦也坦言,DRAM内存市场是整个芯片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全产业链提升的问题,需要人才、技术和时间等全方位的支持,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价格同样是敏感因素之一,由于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只有三家企业,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影响着产能和价格,倘若国产内存真能在三大企业当中“杀出一条血路”,甚至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以中国市场的体量,势必引起国外厂商的警觉,甚至展开价格战。

“国产内存在技术上不占优势,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成本和价格,倘若外国品牌降低售价换取市场,最终结果怎样,现在还很难预测。”王谦说。

▲如今,紫光集团在国产内存研发方面,已经处于了国内领先地位(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2020年国产的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则要达到70%。但目前包括内存在内,国产芯片自给率普遍只有5—10%。得益于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提升,账面数据最好看移动通信领域,应用处理器的国产占有率也仅为20%左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依然是行业发展当中最大的隐患。

但机遇始终与挑战并存:无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909工程”,还是华为等企业自主研发的“备胎”产品,亦或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半导体产业的大力扶持,在5G、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之时,如何在桎梏当中抓住机遇,缩小与西方先进技术的差距,是国产芯片及内存厂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