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美检察人物
11年前,一位爱笑的纳西族姑娘李姗姗考入了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生命最动人之处在于未知。”
一路途经公诉人、理论研究负责人、检委会秘书、监督办主任等岗位历练后,2012年,李姗姗再一次接受了新的挑战——组建案件管理办公室。
案件管理检察官,虽然不直接承办案件,却密切关注着案件办理的每一个细节:程序是否合法、羁押是否超期、涉案款物的处理是否规范等等。所以,他们又被称为检察业务的“大管家”。就这样,李姗姗成为了一名“大管家”,也是第一代“案管”。
2016年,她在全国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业务竞赛中荣获“业务能手”称号,成为云南省唯一获奖的参赛选手,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人才库,荣获云南省“全省先进检察人员”称号。在首届云南省“最美检察人物”的评选中,她在群众投票环节高居榜首。
要有监督兄弟姐妹的勇气
面对案管这个未知的领域,李姗姗早就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立即着手对近三年的侦监和公诉案件进行摸底调研,制定详细的收案标准,来把好案件受理第一关。
然而推动案件管理机制改革却没有想象中顺利:业务部门充满不解和排斥,而被监督者,大多都是李姗姗的老师和前辈。于是她决定从服务先切入,主动接手送案、送文书等事务性工作,让业务部门专注办案主线;第一时间解答每一位承办人的疑难,电话里解决不了的,就“上门”处理,逐渐赢得了信任。
做好案管工作不仅要有全面的知识储备,更要有监督‘兄弟姐妹’的勇气。”李姗姗说。
刚开始做案件质量评查时,一些承办人对评查结果不服,李姗姗便拿出评查依据和标准,耐心解释,并通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和流程监控提示,一点点规范司法行为,一步步提升案件质量。
就这样,她带领案管办以平和、务实、创新的理念,不断完善监督机制,逐步让案管部门的牌子与威信建立起来。
她的眼睛度数也随之加深了100度
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是检察官网上办案的平台,若运行不顺畅,将给工作带来巨大阻碍。系统上线的第一步就是配置后台,技术部门人手不足,当时的案管部门又只有两位快退休的老同志,李姗姗便决定撸起袖子自己上阵。然而专业是法学的她要做电脑软件配置,着实不易。
尽管如此,一周内也必须把全院部门和人员的组织构架、机构职能、人员信息、办案权限、文书要号、审批权限、查询权限等配置妥当,否则就会影响案件的顺利流转。
时间紧,任务重,李姗姗只留给自己一个字——学。
她备好干粮,便开始学习研究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各项配置。一周后,系统终于能顺利录入案件了,她的眼镜度数也随之加深了100度。
但这项工作却没有在这里停止,系统上线后,李姗姗主动承担起系统运行维护的职责,每天平均接听几十个电话并帮助解决,还不忘在全省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微信群里热心解答大家的问题……
慢慢地,她从电脑程序新手,成为同事们心中的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运维行家”。
由于爱学习、肯钻研,李姗姗入选“昆明市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人才库”,并担任全省、全市的电子卷宗系统培训讲师。
多次把问题解决在“门口”
案件受理是案件办理的第一道“关口”,这道关把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后续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李姗姗在学习实践中,多次把问题解决在“门口”。
在一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她跟随检察长深入派出所,了解到基层民警在办理长途汽车犯罪案件时常常遭到管辖推诿。于是,在检察长的支持下,她带领案管部门完成了《跨区域长途汽车犯罪案件的专项调研》,通过市院案管办提交昆明市公检法三长会形成会议纪要,解决了该类案件的管辖难题。
李姗姗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数据观察和样本分析,发现公安机关移送的一些直诉案件,罪名看似普通,案情看似简单,却常常出现两次退回补充侦查甚至是做出存疑不起诉决定的现象。
于是她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深度调研,结合办案实践撰写了《对公安机关移送直诉案件审查受理的办法》并实施,将不符合受理标准的135个案件挡在“门外”,为案件进门前的“质检”摸索出了西检独有的模式。
由于勤调研、善分析,李姗姗入选全省“案件质量评查人才库”。
牵出全省首例“假律师”案
2014年,西山区检察院案管大厅接待了一名姓杨的律师,该律师拿着执业证和介绍信要求阅卷,但工作人员在云南省司法厅的数据库内却检索不到其律师证信息。
该名律师的身份证显示其是1949年出生,但律师执业证号却是近年的新号,印章也不太清晰,李姗姗的心中顿时升起疑云。她随即复印了杨某的证件,准备核实其身份。
不料,第2天杨某主动给窗口工作人员打电话,称他已出差,不用再安排阅卷。按照工作程序,律师放弃阅卷,案管部门即可结束办理流程,但杨某的身份还未确定,且行为反常。
经进一步核实后发现,省司法厅从未核发给杨某律师执业证,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亦是子虚乌有,由此牵出全省首例“假律师”案。杨某因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此事带动了昆明市各县区检察院纷纷开展律师身份核查工作。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因此授予李姗姗个人三等功,授予案管办集体三等功。
2017年,李姗姗又在行贿档案查询工作中发现伪造查询函的线索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此举也为昆明市其他基层检察院处理该类案件提供了借鉴。
啃下《检察官权力清单》这块“硬骨头”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是云南省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一旦啃下《检察官权力清单》这块“硬骨头”,就意味着将撼动多年以来的办案思维和模式,即案件办理由三级行政审批变为由检察官独立决定。这将是一项历史性的变革。
“让检察官自己做决定,会不会太不可靠?”
不出所料,当下放权力多达145项的《权力清单》提交司改领导小组讨论时,受到了普遍的担心和反对。
虽然质疑声不断,但在院党组的支持下,李姗姗带领案管办制定的《权力清单》经过数次修改论证后终于开始试行,相应的系统配置经验也在全省案管培训会上做了交流,多地检察院纷纷前来“取经”。
2015年,李姗姗通过遴选成为入额检察官。司法责任制改革后,李姗姗和她的团队也摸索出一套适应改革的监督模式。
在院党组的支持下,李姗姗探索建立与纪检监察联合通报、联合评查、联合调查、联合约谈的机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案管办在全国推广,并刊登于《检察日报》。
为防止复议案件在原部门换人办理容易“走过场”,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创新设置复议案件由案件管理部检察官专门办理,此举成为对办案质量的有效监督手段之一。
2017年,李姗姗在办理一起不批捕复议的强奸案时,从现场照片和监控录像中发现了疑点和关键线索,果断改变了原决定,将犯罪嫌疑人逮捕,保障了案件的顺利侦查,目前该案已经成功移送起诉。
在司法责任制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李姗姗带领团队配合业务部门完成了速裁案件繁简分流、自动轮案配置、检察官分组流程管理等规则的设计和实践,不断攀登改革“新台阶”,成为被云南省政法委向中央政法委推荐表彰的先进典型的改革经验之一。
一个去到哪里都能出彩的“业务多面手”
在同事眼中,李姗姗是一个去到哪里都能出彩的“业务多面手”,而她却说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也许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为更加精准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李姗姗带领案管团队深入挖掘案件大数据资源,围绕群众关心热点和检察工作重点开展专题研判。针对危险驾驶和妨害公务罪名伴生现象的分析,促使交警部门与刑检部门进行了专项研讨。针对无逮捕必要不捕案件的分析,促使公安机关对社会危险性证据的收集和提供成为惯例。
2017年,她参加了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案件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担任案件质量评查系统项目的副组长,并积极谋划西山区人民检察院的“智慧检务”建设,致力于开发更加科学的案件管理流程和更加便捷的群众服务,开启“大数据+检察”的智能化新时代。
李姗姗秉持“一切以人民群众方便为准”,设置了“一站式服务”大厅,为有燃眉之急的企业设立了行贿档案查询“绿色通道”,为律师提供“电子阅卷,立等可取”服务。
她认为,案件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窗口一亩三分地的服务,更要放眼整个司法公正的要求,提升服务的范围和格局。
2017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李姗姗作为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检察官说案”栏目主讲人,带领青年检察官们组建了“西检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旨在青少年犯罪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西部客运站周边多发案件、公益诉讼等方面切实解决群众的法律需求,传播“法治声音”。
群众通过电视报道知道这位“大管家”之后,会特意前来咨询。一位来访老人经过她的耐心开解,解开了多年的心结,满意而归。
请问附近哪里适合跑步?
她出差时行李箱里总是放着一套跑步装备,到目的地的第一句话就是:“请问附近哪里适合跑步?”自从发现微信运动的益行家活动以来,已经累计捐出964652步。
尽管李姗姗是西山区人民检察院的案件“大管家”,但她总是笑呵呵地面对同事和老百姓,脸上带着一种邻家小妹的亲切感。
在同事看来,李姗姗工作与生活总能安排得繁舒得当,忙时能见办公室夜灯常亮,闲时朋友圈有运动有旅游,会为一场音乐会而开心,也会为一场话剧而流泪;会参加腾讯公益组织的各种募捐,也会组织单位工会一起为山区儿童捐赠书籍;会坚持健身,还会带着父母满世界跑;会收听蒋勋的各种文学艺术类节目,也会涉猎政治学经济学书籍……
工作之余,李姗姗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她参加了昆明民间学习组织晓帆学社,学习社团里各领域专业大咖讲授的知识,也把自己在行的知识与大家分享,她录制的一期节目《婚姻与房产的那些事儿》,目前已经有超过6000人点击学习。此外,她把自己碎片的时间全部利用起来,舞蹈、彩色铅笔画、英语、法语……这些毫不沾边的技艺她都兴趣满满,乐此不疲,难怪身边的朋友调侃她:“干什么都有时间,就是没时间谈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