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他们见证河北“走出去”的风采

2018-11-15 03:44    点击:    

人物|他们见证河北“走出去”的风采

  石家庄铁道大学非洲考察团(右一至右四)体验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设而成的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 石家庄铁道大学供图

  [阅读提示]

  跟随着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河北人在“走出去”。

  他们常年工作在海外,甚至在春节也不能回国与家人团聚。他们在海外的工作是怎样的?海外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对跨文化的交流有哪些感悟?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中车唐山公司驻土耳其伊兹密尔售后服务站的海外工作人员和刚刚从非洲返回的石家庄铁道大学科研人员,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海外工作和生活。

  “走出去”的河北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这个春节,我们计划一起包饺子,虽然因为时差只能看春晚重播了,但和在国内一样,我们到时候也要边吃饺子边看春晚。”2月7日,谈起即将到来的狗年春节,30岁的张家口人石方园说,他和10位中国同事已经做好打算,这样度过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海外春节,地点是土耳其伊兹密尔。

  石方园是中车唐山公司驻土耳其伊兹密尔售后服务站的站长。2016年9月16日,首批中国制造的伊兹密尔地铁列车运抵这个爱琴海沿岸城市。2016年底,石方园也来到这里。

  和石方园一样,这个春节,49岁的王连玺也因为海外工作原因不能与家人团聚,这是他在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市度过的第二个春节。2016年4月18日,河钢集团签约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王连玺被任命为公司副总经理。

  如今,随着河北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走出去”,越来越多像王连玺、石方园这样的河北人也随之走向海外。

  2月7日,结束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三个国家的非洲之行,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王岳森和同事们回到了石家庄。说起此行的收获,王岳森饶有兴致地拿出两份合作备忘录。“我们和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乌干达的马克雷雷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主要是关于铁路人才培养方面的。”王岳森说,合作备忘录马上就要付诸实际,“在马克雷雷大学,我们直接面试了4个博士研究生,其中3个已经确定2018年上半年来学校报到。”

  令王岳森颇感骄傲的还有一份从乌干达带回的报纸。这份直译为“国家新闻报”的当地报纸,大篇幅报道了首批10名乌干达铁路建设项目技工类教师,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完成3个月的培训后,于2018年1月15日学成归国的事迹。

  “这仅仅是个开始。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去年和乌干达签订了为期四年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他们即将修建的铁路储备技术和管理人才。第一批学员的学成,不仅使乌干达项目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也促成了我们和非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王岳森表示。

  这份报纸和两份合作备忘录就像一张成绩单,见证着河北“走出去”的成绩。

  2月10日,腊月廿五,王连玺受邀参加了一位塞方员工女儿的婚礼。在一年多前,能被塞方员工真诚邀请参加这样的家庭聚会,王连玺还不敢想象。

  “我们接手时,钢厂已经连续7年亏损,员工们担忧钢厂的命运,更担心自己的生活……”在斯梅代雷沃,钢铁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河钢塞尔维亚公司90%员工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市11万人口,有三分之一的人与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息息相关。初来乍到的王连玺和同事们,面对的是巨大的质疑——具有丰富跨国经营经验的美联钢和具有本土优势的当地经营者都没能扭转该厂的经营困局,河钢能将其经营好吗?

  但一年多来,河钢却用实际行动打消了这样的质疑。统计数据显示,到2016年12月,河钢接手仅半年多时间,钢厂的产销量均创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结束了其连续7年亏损的历史,成为塞尔维亚第二大出口企业,并成为带动其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2017年,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完全恢复到最好时期的生产经营状况。

  正是伴着这些成绩,“走出去”的河北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肯定。

  “身在异国他乡,我们是中国制造的代言人,也是河北制造的代言人。”如今,中车唐山公司为土耳其伊兹密尔设计制造的19列95辆铝合金地铁列车已投入运营,一列列飞驰的地铁给伊兹密尔市民带来现代化的出行体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身处异乡的河北人赢得了尊重。

  起初,因为要进行相关检测、调试工作,很多时候,石方园和同事们都是在满载乘客的车厢里,把电脑等仪器往地上一放,或站立或趴蹲在地板上开始各项工作。石方园总觉得很不好意思,毕竟这样会给乘客造成不便,但令他意外的是,乘客们不仅没表现出不耐烦,反而经常为中国制造的高品质和舒适体验点赞。

  “这种被认可的感觉真好。”说起这件事,石方园忍不住感慨。

  在“共赢”中让对方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月29日,尼日利亚,两条铁路线,让石家庄铁道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书海恍惚产生了时空交错之感。

  第一条铁路线前,王书海看到了以往只在电影或网络中见到的画面——年久失修的铁轨,以二三十公里的时速缓慢前行的火车,车顶上站满了扛着大包小包的旅客。即便火车正迎面开来,过路的行人依然神色从容地赶着成群的牛羊缓慢穿过轨道。

  另一条中国设计承建的阿卡铁路上,则是整洁的车厢,彬彬有礼的乘务员,秩序良好的乘客,舒适的环境。开通一年多以来,这辆只有4节车厢、400个座位的火车的上座量,从最初的一二百人已经变为满员。也因此,当地正在考虑加长火车车厢。

  “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维护和后期管理,可能今天的阿卡铁路不久也会像原来的铁路一样,乘客也不会享受到这种舒适便捷。”王书海解释,非洲很多国家都有英国人原来修建的铁路,但铁路修好后,没有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后期跟进,运行状况越来越差。

  “‘共赢’是让双方都受益,我们不仅希望让中国的铁路技术能走出去,也希望能够帮助当地实现‘造血’。这也是我们和当地签订铁路人才培养计划的初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赢’。”王岳森感慨道。

  “共赢”,让海外用户对河北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有了更美好的体验。

  “我们输出的产品,都包含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绝不是把老旧产品和落后产能淘汰过去。”王书海说,由于尼日利亚当地的电力等基础设施无法保障高铁运行,目前阿卡铁路的运行时速只有120公里,但这条全长186.5公里的铁路却是非洲首条按照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修建的现代化铁路,让尼日利亚这个1.8亿人口的西非国家告别了没有现代铁路运输的历史。不论是车辆还是火车站,中方都融入了国内先进的设计理念。“就是不懂专业的人,也能看出差距之大。座位和咱们的高铁一样舒适,火车站比当地的机场都好。”

  “走出去”的不仅是技术和服务,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正带着河钢塞尔维亚公司驶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他们一开始没有全成本核算观念,用料只愿意用精料。”王连玺说,成本控制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河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拥有了先进的低成本炼铁技术,建立起了全流程成本费用控制,用“经济料”一样能够做出高标准的钢材。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接手钢厂后,河钢集团先后派出财务经营、工艺技术、设备管理等11批次、近200人的专家团队,对钢厂进行“大体检”。检查出的问题涉及成本核算、质量控制、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很多问题看起来不是大事,但折射的却是两家企业管理理念的冲突。

  “斯梅代雷沃钢厂1913年建厂,是塞尔维亚的老牌国有企业,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骄傲’,员工身上也保留了很多国有企业的工作习惯。”王连玺介绍,“为此,中方领导层组织员工仔细算了算账。这一算账,他们马上明白了,要想让钢厂有发展,成本核算必须贯穿各个生产环节。”

  “要共赢,我们会努力让被收购企业越来越好,而不是单纯地通过资产增值获利。”王连玺认为,员工之所以这么配合,并不仅仅因为河钢是雇主,更因为他们从企业的发展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坚持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和文化本地化“三个本地化”原则对钢厂实施管理,河钢除派出包括三名实习生在内的11人管理团队外,斯梅代雷沃钢厂原有的5000多名员工全部被接收。在管理上,日常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当地员工,高管、部门负责人都是本地人担任。在原材料采购上,钢厂的原料以欧洲采购为主,真正实现利益的本地化。“曾有个雇员跟我说,‘过去雇主瞧不起我们这些当地工人,说话都是喊着嚷嚷,可你们却不一样。’”王连玺说。

  随着钢厂扭亏为盈,当地工人也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和希望。

  “河钢的到来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派塔·瓦斯科是一名刚刚退休的塞方员工。由于儿子失业,在过去的几年里,派塔·瓦斯科的工资一直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连给三个孙辈的孩子买巧克力,都只得一块掰成三瓣吃。”现在随着钢厂效益的好转,当地的服务业也被拉动了起来,孩子们都找到了工作。

  用真诚和沟通赢得信任

  “每年除夕中午,我们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母亲、哥哥、嫂子、侄子、侄女们到时候都会聚在我家。今年我一定得趁全家团聚的时候,跟家人微信视频,跟我96岁的老母亲说说话,让她放心。”王连玺说,虽然这是自己第二次缺席全家的除夕团圆饭,但相比第一次他自我感觉好多了,“去年除夕夜因为怕控制不住情绪没敢打电话,但今年一定要高兴地给大家拜个年,让家人放心。”

  经过了一年多,随着对塞尔维亚的熟悉,这个春节对于王连玺来说,终于不再是“情感的煎熬”。

  “初来乍到时,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中,会感到各种不适应。但当我们真正让自己融入当地文化,却发现在不一样的表象之下,我们都是一样的。”最初,王连玺和同事们经历了诸多不适应,尤其是饮食。“除了中午在食堂吃,早餐和晚餐还得自己动手做。白菜、豆芽都买不着,想吃块豆腐,还得到55公里外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城去买,我们过来的这批人,几乎个个体重都掉了十几公斤。”

  如今,为了给他们改善伙食,做惯了西餐的钢厂食堂师傅自己主动掏腰包,购买翻译成塞语的中国菜菜谱,并努力按照菜谱进行“试验”。虽然这位当地大厨烹制的中餐不论是火候,还是味道,“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每次面对这种热情,王连玺和同事们都是一脸“惊艳”,夸赞食堂师傅做的饭菜“很好吃”。

  即便口味不同,但这样的善意却让王连玺他们备感温暖。前段时间,王连玺的妻子去塞尔维亚探亲,王连玺特意在周末和她一起下厨摆了一桌,邀请几个塞尔维亚同事尝一尝地道的中国菜。

  在伊兹密尔,石方园和同事们租住在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起初,因为不会说土耳其语,平时他们和邻居们交流不多。“一天,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我一开门,就见对门的大姐一脸焦急地边说土耳其语边比画,拉着我胳膊便往她家走。”被对方拽到浴室,看到一位土耳其老人躺在地上,石方园恍然大悟。原来大姐是让石方园帮忙把老人抬上床。“即便不认识,但她碰到困难,没有找当地人,而是想到我们,这种被信任的感觉让我非常温暖。”

  真诚和信任,无论在哪里,都是沟通交流的基础。

  “非洲人民同样向往美好生活。”王书海说,因为中资企业非洲员工收入几乎是本地企业的四五倍,现在非洲人特别渴望在中方企业工作。“他们很多人迫切地想通过和更多中国人交流,了解过去40年中国高速发展的秘密,并从中找到非洲发展的方向。”(记者周聪聪)

  ■相关

  海外河北人寄语贺新春

  值此新春佳节的喜庆日子,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全体员工在塞尔维亚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河北父老乡亲新年快乐、狗年吉祥!

  2017年,是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被河钢收购、成立河钢塞尔维亚公司,走过的第一个完整年份,也是钢厂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一年。由于工作安排,今年春节,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又有多名中方员工,第二次在异国他乡坚守岗位,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用河钢人的忠诚与担当,“擦亮”中国钢铁制造业在海外的“金名片”。

  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我们钢厂里却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腊月廿三开始,我们就在厂区大门处高高挂起了大红灯笼,在主办公楼张贴了春联。这些中国的传统习俗深深吸引了塞方员工,他们好奇地向我们请教春联中的内容。我们彼此的感情也在这种交流中更进一步。

  新的一年,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员工的激情升腾在各个岗位上,奔流在铁水钢瀑间,践行在产销过程之中。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企业建设好、发展好、管理好,不负重托、践行承诺,将其打造成为中塞务实合作,以及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样板,成为中塞两国合作共赢典范。

  ——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

  中车唐山公司驻土耳其伊兹密尔售后服务站给全省人民拜年啦!

  在伊兹密尔有19列咱们河北制造的地铁列车运行在美丽爱琴海沿岸。在“一带一路”沿线,这些地铁列车代表的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咱河北人的形象。今年是我们很多同事在土耳其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尽管我们很想家,但是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将在万里之外坚守岗位,在异国他乡履行责任。请全省人民放心,我们将在这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保证每一趟列车的安全运营,为当地人民出行提供最安全的保障,为祖国争光,为家乡父老争光。

  ——中车唐山公司土耳其伊兹密尔售后服务站

  今年是中车唐山公司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售后服务站建立以来,我们在阿根廷度过的第三个春节。2015年7月底,中车唐山公司首次出口南美阿根廷的27列内燃动车开始陆续交付,为保障该批车的顺利交付及售后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来到地球的另一端建站工作。如今,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27列车的交付工作,通过传、帮、带,帮助阿根廷用户建立起了完善的检修体系,确保了该批车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和用户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服务站的工作也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和表扬。请全省人民放心,我们会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异国他乡展示河北风采,树立河北形象。

  祝福全省人民狗年大吉,阖家幸福!

  ——中车唐山公司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售后服务站

  (整理/记者周聪聪 通讯员何经纬、唐咏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