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长期护理保险

2018-07-22 20:23    点击:    

  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2016年6月,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选择了15个试点城市和两个重点联系省份试点长期护理保险。那么这些试点运行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对于下一步进行全国推广有哪些建议?2017年12月24日,在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保险服务民生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研讨会上,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学会组织及保险机构等业界代表围绕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17年11月,试点一年多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就参保筹资、待遇保障、管理服务等开展积极探索。目前上海、青岛、成都等14个城市已经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文件,吉林、山东两个重点联系省份也印发了文件做出部署。目前的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3800万人,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成效初步显现。

  地方实践:各具特色

  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与制度选择》显示,从覆盖范围看,山东青岛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并将群范围扩大到了失智人群,以医疗护理支出为主,辅之以低收入失能者的生活补助;江苏南通强调生活照料和居家服条、基金支出压力不大并产生较大盈余,已经在考虑长期树程保险基金的投资策略。从服务项目看,上海整合了卫生民政两类资源,社会资本成为长期护理服务的主力,服务项目全面包括了上门护理、社区日间集中照护、机构照护和住院医疗护理;而吉林长春失能人员获得长期护理保险补偿的条件是入住养老或医疗机构,暂未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一些地区在商业保险参与模式上也做了积极探索:成都市在国内率先实验“相互保险社”,采用非营利、会员制的形式,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为原则创新经办模式北京海淀不是试点地区,但创新探索了“政府推动、政策支持、自愿投保、商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将商业保险引入长期护理体系,构建个人、政府、保险机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

  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顾忠贤介绍,南通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一个特点是,基金投入主要用于购买第三方的服务,催生了一大批的照护服务公司的上门服务,在上门服务的过程当中开发了智能APP,从服务人员接受任务到上门服务的套餐,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质量、最后的点评,统统智能化实现。在此基础上,照护公司快速壮大,基本上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队伍。从队伍来看,基本上还是以“40、50、60”就业人员比较多,照护机构已经发展到1000多人。此外,在整个系统里进行了设置义工的“时间银行”,按照每服务一小时计10分计入系统,等他本人失能或者直系亲属失能时,他的所有积分统统可以兑换成其他志愿者的服务,以及照护保险基金的服务。义工主要提供一些读书读报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处长张雅娟表示,青岛市明年要启动新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核心内容是将生活照料纳入全人群的保障范围,原来只纳入失智。对护理保险制度实行了全人全责,由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维持性的治疗、长期护理、生活照料、功能维护,整合式的照护服务。将生活照料纳入保障范围必须坚持多元化筹资,为了不增加职工单位的负担,把医疗保险的9%拿出0.2%作为护理保险的缴费机制,医保基金变成8.8%。

  成都市医疗保险管理局处长王斌称,成都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为承办的保险机构提供了7%的管理运营费用,这是目前我国政府类保险业务当中一个创新举措,不但防止了商业保险机构的恶性竞争,而且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为长期护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

  专家:筹资来源中个人应不低于20%

  筹资问题一直是长护险制度落地的关键。人社部医疗保险司职工医疗保险处处长樊卫东提出要研究统筹各方面政策资金安排,做好衔接整合。其一要引入各方面的权责对等的缴费责任;其二实现财力的统筹供给,探索统筹财政在养老领域已有政策资金投入的实现路径;其三探索建立财政补助机制,重点帮助一些困难群众。

  记者了解到,从筹资渠道来看,各个试点做法不尽相同,有些地方实行个人缴费和从医保基金划转相结合,也有一些地方拓展其他的投资渠道,比如福利彩票里划转一部分,但是主要还是依托医保基金的划转。

  对此,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表示,现在试点刚起步,主要还是依托医疗保险。这个特殊时期,新开一个险种及新设立一些缴费,还存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长护险作为独立的社会保险必须有独立的筹资机制,而不是像现在依附于医疗保险。

  从试点情况来看,有些地方并没有把个人缴费作为筹资的来源,金维刚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他表示,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社会保险,参保人应当承担法定的缴费义务和责任,个人必须缴费,如果在试点期间不实行缴费,那将来再实施就很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建立长护险制度后都明确个人要缴费。他建议,在试点长护险期间,或者将来在全国推广时,个人支付比例不能低于2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她表示,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基本上能够实现收支基本平衡,虽然缴费阶段财政也补贴,但是在收支精细化管理方面通过严格的评估,严格筛选受益人群,从而保证财务和筹资实现了长期的均衡状态。她认为,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上应重点借鉴德国的经验,总是使用财政补贴不是长远之计,同时应增加个人自费负担,个人自费应该是在20%左右,其他通过社会护理保险进行分担。

  此外,从试点来看,现在从事人员主要还是以农民工为主体,一个是没有受到专业训练,二是待遇水平很低,流动性很大。金维刚称,应适当提高护理人员薪酬待遇水平,加快建立适应护理服务需求的专业化护理人员队伍。现在护理人员方面的缺口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测算地区的缺口达到150多万。没有足够的人员,这个行业就发展不起来,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是解决方法之一。

  孙洁表示,目前试点地区大量的财政资金实际补贴的都是养老院、床位,对失能人员和护工的补贴却很少。所以在财政资金使用方向上,要对护工进行倾斜,实际大多数老人的需求还是居家护理,更应补贴上门服务的护工。

  商保:要与基本护理保险有效衔接

  在经办方面,目前多数地方是委托商保,也有一些地方直接由医保机构经办。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表示,未来商业保险未来的产品如何与基本护理保险实施有效的对接,这应该是商保人考虑的核心内容。

  金维刚表示,中国的失能半失能人员数量太大,目前失能人员在4000万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一半以上,而且长期护理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需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

  樊卫东称,应多策略引导护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商业保险积极参与,开发差异化的保障方案,解决地区差异以及人群需求差异问题。此外,要科学理性地推进“医养结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应该提供基本需求,负担一般性服务为主,高大上的应该商保来做。

  同时,记者了解到,目前人保、国寿、平安、太保、太平、泰康等公司都参与了长护险试点。作为参与方之一,平安医疗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高菁希望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搭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良好政策平台。他表示,政府应该积极推出政策优惠减免,以刺激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对于保险公司经营的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政府应适当给予所得税、监管费、保险保障基金的减免,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可以纳税抵扣,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可以作为经营费用在税前列支。

  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毅表示,建议政府对整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控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的竞争选拔、进入和退出机制,制定对商业保险公司的优惠政策。此外,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符合长期精算平衡规律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形态行业范本,并将该产品独立核算,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支持商业保险公司适时开发和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特别是中高端人群的长期护理需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