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探索全产业链投资组合模式

2018-09-19 13:52    点击:    

黔西南州:探索全产业链投资组合模式

普安布依姑娘采茶忙。赵兴 摄

    山水黔西南,孕育集天地灵气的农特产品。兴仁薏仁米、安龙白及、贞丰花椒等金州特产风行四海,呼唤农业产业尽快告别“小、散、弱”,迈向规模化发展。为汇集打通农业产业化发展“任督二脉”的“真气”,黔西南充分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特惠贷资金、产业扶贫子基金的撬动,引导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注入,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大力开展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融资难”“融资贵”是贵州农业产业规模小,档次低,覆盖面窄等客观问题的“拦路虎”。怎样破解这一难题?黔西南州安龙县通过合理筹措和运用资金,撬动全社会发展的合力,有效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快速裂变发展。

    在《安龙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开展脱贫攻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指导下,针对涉农资金种类繁多、多头管理、交叉重复、分散使用等问题,该县按照“制度一个笼子、项目一个单子、资金一个盘子”的思路,以脱贫攻坚产业规划为引导,统筹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确定资金整合范围、使用方向。例如整合涉农资金5.7亿元,用于支持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关键技术设备补助,撬动食用菌企业13家前来投资。

    为抓住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的发展机遇,安龙县探索出一条全产业链投资组合的模式,将国资平台公司与产业龙头企业安庆、大秦、富民鑫、景地等8家企业共同组建贵州仙鹤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国有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融资主体承接扶贫产业子基金,对整个食用菌产业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金融安排。

    目前,该公司共获批扶贫产业子基金6.4亿元,用于食用菌产业链投资。已到位基金4.78亿元,使用3.1亿元。

    同时,安龙县采取基金投资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数硬挂钩的形式,每30万元基金带动一户建档立卡户脱贫,采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子基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项目辐射带动的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目前,已落实了3200万元保底收益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惠及贫困户7000余户。

    资金有保障 农民积极性高

    招堤街道平乐片区索汪村三组精准贫困户黄大美家就是受益户之一。

    3月29日下午,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内,黄大美请了几位种菌能手来传授食用菌开袋技术。

    “要先把这个袋子撕开,再把菌棒摆放上架。”

    “我家是第一年种菌,得跟你们好好学学。”

    黄大美一边认真听,一边学操作。春节前,她上大学的儿子放假回家,看到不少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已增收致富,就说动父母申请了两个棚发展种菌。黄大美经过多方打听和考察,发现在强化管理的前提下,一个棚能有3万元左右的利润,在园区种菌的人家都尝到了甜头。

    “有政策支持,有资金扶持,有榜样引路,我们增收肯定没问题。”黄大美乐呵呵地说。

    安龙县精准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员甘孟发告诉记者,政策扶持力度大,资金有保障,群众积极性高,今年仅贵州安庆菌和琳荣丽这两家公司就新增了100户种植户,达到了170户。

    记者看到,投资300万元的安龙县洒雨镇食用菌菌棒生产厂已建成投产,全镇目前已建成食用菌生产大棚872个,附属设施已安装完成,贫困户和其他群众的认棚生产工作正有序开展。

    普坪镇已建好出菇大棚300个,在建1000个,日产菌棒2.4万棒的加工厂顺利投产,菌棒将陆续入棚,预计6月可出菇,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以上。

    扶持力度大 产业裂变发展

    该县按照“园区+小区”全域布局,形成了“一园一镇九区”,即:食用菌产业核心示范园、蘑菇小镇、9个镇(办)小区的食用菌产业布局,实现食用菌产业链全覆盖。

    目前,全县已建成占地7000亩的省级出口食用菌高效示范园核心区、5000亩拓展区,种植食用菌1.2亿棒,食用菌产业“1210”扶贫模式的孵化效应已形成,带动农户5000户19000人发展食用菌,其中精准贫困户4000户15200人。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安龙县推进脱贫攻坚主推的‘一县一业’,从2014年开始实施至今,全县已实现村村有菌棚。”安龙县扶贫办主任黄勇崇告诉记者。

    “我们把产业子基金、特惠贷等金融政策支撑的资金和企业、贫困户进行精准链接,助力‘一主三辅’(食用菌产业为主,温氏养猪、花卉、中药材等为辅)脱贫产业体系的发展。”安龙县扶贫办主任黄勇崇说,自实施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以来,安龙县共完成低效农作物调减面积5.5万亩,种植食用菌3800亩,开工建设温氏养猪扶贫养殖小区104个,种植薏仁米1.5万亩、蔬菜4.1万亩、茶叶3.66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书写农村产业革命大文章

    今春,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吹遍黔西南州各地。

    围绕“来一场振新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中”,黔西南州将资金筹措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推进“一县一业”发展,着力用好、用足产业扶贫子基金,黔西南成立了基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县(市、新区)扶贫产业子基金工作专班,按照“每周一调、半月一报、月研一次”的工作机制,指导好各县(市、新区)工作小组和工作专班开展工作,强化统筹协调,压实责任督促推动。

    截至3月初,全州已申请到子基金项目50个,共29亿元。实际使用基金项目44个,合计13亿元。

    “黔西南州坚持提高认识、强化力量、优化设计、狠抓落实,加快子基金投放,强化子基金监管,提高子基金使用效益,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补齐产业链短板,创新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扶贫见实效、贫困群众得实惠。”黔西南州扶贫办副主任刘凡林说。

    同时积极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农村道路建设资金、林业生产补偿资金等18项财政涉农资金,集中补齐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短板。

    针对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黔西南州则大力推进“特惠贷”的发放,助力贫困户发展产业。2017年,全州共发放“特惠贷”19亿元,预计今年将实现对有申贷愿望的贫困户的全覆盖。

    黔西南州扶贫办副主任刘凡林告诉记者,自“春风行动”启动以来,黔西南州各级政府积极召开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和返乡人员座谈会。该州发放了由政府贴息的回乡青年创业贷款,鼓励更多的能人返乡创业,把农村发展成为龙头企业的车间。

    据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显示,2017年,黔西南州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53万人,比计划数7.68万人超出2.85万人。

    2018年,黔西南州争取涉农财政投入资金4亿元,继续推进产业子基金和金融资金发放运行,着力做大优质蔬菜、食用菌、薏仁米和猪牛羊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规模,切实做好产业革命大文章,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记者 陈俎宇 刘义 宋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