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治理的福建探索
原標題:河湖治理的福建探索
永春縣南星溪綜合治水試點,打造水清魚現、富有野趣鄉愁的治水樣板工程。
整治后的沙縣沙溪河
11月1日,《福建省河長制規定》正式施行,將河長制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成功的改革實踐以法規形式推廣開來。連日來,省水利廳領導到每個設區市解讀《規定》,8個成員單位在省河長辦挂職的同志抓緊研究貫徹落實,水利、生態環境等14個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推進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
曾經被稱為“九龍治水”的主要涉水部門,形成了“一龍治水”的大格局。
2017年以來,福建省把組織體系、制度體系、法律體系和信息科技系統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打造高能平台、創新治水理念、改變治水模式、應用法律手段等一整套“組合拳”,把河湖治理工作從涉水部門擴大到全社會,充分發揮政府主導能力、企業行動能力、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參與能力,借勢借力、凝心聚力,開創出治水新局面。
2017年、2018年,我省在降水和江河徑流量大幅減少的情況下,12條主要流域仍然保持優良。我省河湖長制總體工作位居全國前茅,連續兩年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並獲得國家專項獎勵9000萬元。
河湖長制,從“有名”走向“有實”
閩江,福建母親河,發源於三明市建寧縣均口鎮,一路向東,出琅岐島奔向東海。閩江全長562公裡,共6條支流,干支流涉及7個設區市39個縣(市、區)434個鄉鎮,流域面積達59922平方公裡。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眾多,其中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裡以上的有740條,流域面積在200平方公裡以上的有179條。
以往,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侵佔和損害河流,導致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問題頻頻發生。水問題表現在水裡,根子卻在岸上。河湖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跨部門、跨區域協調與聯動是一大難點。
建立高效統籌協調機制,是興水治水的關鍵。河湖長制就是重要的機制創新。2017年3月1日我省成立福建省河長制辦公室,發揮綜合平台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全四有”目標和當好“施工隊長”等一系列要求,推行河湖長制從“有名”走向“有實”。
構建省市縣鄉“雙河長制”和“區域+流域”河長雙軌制,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全部擔任河長。目前,從省級總河長到河道專管員,實現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治水全覆蓋。
應對紛繁復雜的河湖治理事務,面對量大面廣的治水護水人員,如何管理?依靠先進的信息科技!
全省1182個河長辦、5829名河長、448名湖長和12197名河道專管員全部納入河湖長制管理系統,設立統一的96133河湖長制監督舉報平台。同時,建立覆蓋全省3755條河流的分級名錄,對全省河湖實行網格化管理。
11月8日,省水利廳舉行福建省數字水安視頻監視系統和福建省河湖長制綜合管理平台上線啟動儀式,進一步加快推進數字水利建設,以水利信息化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
厘清責任,才能賞罰分明。目前,我省市縣鄉“水質交界斷面”實現監測全覆蓋,走在全國前列。
責權利明晰,激勵問責制度也是板上釘釘。對於河湖長制工作落實不到位的,採取的監管機制是“五個一批”,即通報一批、會商約談一批、挂牌督辦一批、嚴肅追責一批、依法查處一批﹔而對於工作富有成效的,則與以獎代補、以獎促治、生態補償等專項資金安排挂鉤。有獎有懲,極大地激發了各地各部門工作積極性。
健康河湖,既要安全又要生態
為了預防洪水侵擾,過去,河道治理強調“堅固耐用、經濟安全”,大多採用石料、水泥混凝土等材料,以傳統方式修建護岸,導致部分河道出現硬化、渠化、牆體化、幾何化等現象,妨礙了人水自然親近,影響了水生態環境。
2015年我省啟動萬裡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從注重安全向既要安全又要生態轉變,把治水與治山、治林、治田、治土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整體治理、系統治理,標本兼治來打造健康河湖。
省水利廳出台《福建省安全生態水系建設指南》,以強制性規定,強化保護和修復水系的生態功能,在全國率先開展安全生態水系標准化建設。具體目標是體現“五性”——水系完整性、水體流動性、水質良好性、生物多樣性、水文化傳承性,實現“八有”——有常年流水、有清澈水體、有護岸林帶、有野趣鄉愁、有安全河岸、有自然河、有豐富生物、有管護機制。
在建設城鄉水美實踐中,永春總結了一整套思路與做法。按照全水系覆蓋、全流域鋪開、全方位施治、全過程監管、全民性參與的“五全思路”,實施環保先行治污水、河道整治防洪水、水土保持涵養水、生態修復淨化水、文化塑造美化水、科學發展利用水“六水共治”,努力把水利工程變成景觀工程、生態工程、民生工程。
“生態水利與自然山水、歷史人文以及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開創建設‘水美城市’和‘水美鄉村’,不斷豐富水利建設的內涵,發展‘水美經濟’。”南平市水利局局長周靖說,2016年南平在全國率先提出“水美城市”“水美經濟”的新理念。兩年多來,開展打造美麗城市綜合體和重要水利節點、生態岸線修復的實踐。目前正在制定“水美城市”建設標准。水利部水規總院以南平“水美城市”實踐為藍本,編制《“水美城市”建設規劃導則》,並向全國推廣。
“雨下東西鄉、水淹南北洋”,木蘭溪水患頻仍屢傷民生,卻因其軟基河道、彎多且急、沖刷劇烈等難題,一直未能被馴服。而今通過多年綜合治理,把木蘭溪打造成全國首條全流域系統治理水系,書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樣本。
我省各地因地制宜,通過“水生態+”,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家園,把水生態、水資源、水景觀、水文化轉化為產業優勢,走出一條以水興產、以水興城、以水富民的綠色發展之路。
綜合治水,統籌資金集中發力
初冬,風和日麗,記者沿福州金港河一路前行,一片綠意中,香樟、黃花槐探出頭來,三角梅與藍花楹也成了亮點。金港河曾經是斷頭河,國家住建部及生態環境部挂牌督辦的5條黑臭河道之一,通過綜合整治,如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創新城市水系綜合治理模式,讓福州內河大變樣。福州河道水系縱橫交錯,內河治理幾經折騰。近幾年來,按流域整合形成7個水系綜合治理PPP項目包,總投資約100億元,通過公開招標,選擇國內頂尖的水環境治理和管理團隊參與黑臭水體治理。為解決“建管脫節”問題,福州將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確定為15年,企業在2~3年的建設期后,還需負責12~13年的運維,確保“誰建設、誰養護”。同時,把運營效果與項目付費相挂鉤,設立對水質維持、環衛保潔、設備運行等情況的綜合評價體系,評判結果與付費直接挂鉤。
傳統上的河湖治理模式,資金與力量都較分散。“撒胡椒面式”的資金分配方式,“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的資金管理方式,“水利不上岸、環保不下水”的部門職能分割,導致治水護水工作打不開局面。
“力量整合,資金統籌”,是我省探索綜合治水新路的重大改革與創新。為了統籌涉水涉河相關部門的職能、資金與力量,2016年2月,水利廳協同財政廳、環保廳、住建廳、林業廳出台《關於共同推進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的通知》,以確保2020年全省實現萬裡安全生態水系建設任務。
這些涉水涉河相關部門以前“各自為政、功成在我”,現在“集中發力、各計其功”。充分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利用中央、省級涉及生態建設、江河治理、中小河流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等水利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安全生態水系建設。
同時,給市縣政府很大自主權,以整合涉水涉河相關部門的職能、資金與力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2017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綜合治水試驗,採取“正向激勵、競爭立項”的方式,選擇綜合治水試驗縣。兩年多來,8個綜合治水試驗縣共統籌省級以上水利專項資金7.8億元,整合涉河涉水資金89.32億元,吸引社會資本27.48億元,形成了一批河流治理樣板,如永春桃溪、沙縣墩頭溪、荔城企溪、福安穆陽溪等,被譽為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涉水執法,行政司法相互借勢
近日,針對九龍江流域龍岩漳平頂坊國控斷面、漳州南靖上洋國控斷面水質超標問題,九龍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大隊聯合龍岩市、新羅區環境執法人員深入現場溯源排查,針對問題“把脈會診”,開出“處方”。
這種雷厲風行的執法行動,有效解決了以往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力量弱、取証難、效率低等問題。
2017年,沙縣充分利用“綜合治水試驗縣”的契機,率先組建沙縣生態綜合執法局,並賦予礦山環境保護、涉水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水管理、河道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管理等7個方面73項行政處罰權,依法獨立開展行政執法。
公安隊伍執法比行政執法更有優勢。沙縣水利局局長張梓添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公安隊伍出警快,獲取違法信息來源更多、渠道更廣,辦案經驗和偵查方式豐富,執法程序更嚴密規范。比較刁鑽的涉水違規違法人員對於普通行政人員的說理教育或下達的行政處罰通知書,常常置之不理,但他們一見到綜合執法局的人就服軟。”
我省各級公檢法都積極參與河湖治理。201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檢察院駐河長辦聯絡室省市縣三級全覆蓋。2018年3月,漳州中院在全省率先設立河長制生態環境審判巡回法庭。漳州中院與市河長辦等職能部門開展訴前、訴中、訴后聯動協作機制,合力扼制涉水違法行為。
在治水過程中,我省注重立法規范,各地努力把法律保障的關口前移。《廈門市水系生態藍線管理辦法(試行)》《南平市河岸生態地保護規定》《泉州市晉江洛陽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等紛紛出台,確定水系生態管控邊界。
公檢法參與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打通涉河涉水生態案件辦理的快速通道,鐵腕打擊損害河湖的行為,給不法分子以強有力的震懾。行政與司法相互借勢借力,共同推進我省河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