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兰州八景的前世今生

2017-06-22 12:01    点击:    

【文化·视点】兰州八景的前世今生

      兰州握桥

【文化·视点】兰州八景的前世今生

      清乾隆时莲荡池

  虹桥春涨

  在兰州市立碑标识已消失文化遗存点中,有一处文物可以说是意义非凡,那就是旧址位于今天西津桥处的握桥(也称卧桥)。握桥东西横跨在雷坛河上,桥全长27米,净跨度为22.5米,宽约4.6米,高4.85米。桥上建有桥屋,两侧修有卫栏,桥端筑有翼亭。兰州史志专家邓明介绍,这座桥是唐代仿吐谷浑“河厉”桥(无墩、虹梁、木拱桥)修建,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握桥可以说既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兰州人自己的杰作,它早于黄河铁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之所以称之为握桥,是因为纵列的巨木由两岸层层向河心挑出,最后经由弓形的桥面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握”在一起。因为从侧面看去,桥身呈弓形,犹如新月、彩虹,所以又叫虹桥。当年的握桥也是兰州的一大景观,作为兰州八景之一的“虹桥春涨”说的就是握桥。

  清末民初兰州著名画家何海楼在其所作的国画《兰州八景》中,对于“虹桥春涨”一景有这样的诗句:卧虹一道压西津,聚里成桥画里真。三月风光桃浪暖,泛槎谁是武陵人?

  邓明回忆说,过去每到冬季,雷坛河水就凝结成冰,皑皑如同石蜡,到了春和日暖的时节,河冰开始融化,水也涨起来,像银鳞般从桥下拥涌而来,浪花飞卷着向桥上的过客报告春讯。所以每到春日,这里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踏春观景,以至于凡是来到兰州的名人都要来这里写生作画,吕斯百就是其中一位。1950年,著名画家吕斯百来到兰州,准备为西北师范学院筹建艺术系,其间,创作了《兰州卧桥》,并参加了1955年“全国第二届美术展览会”。

  可惜的是,1952年,在修建西津路时握桥被拆除了。邓明告诉记者,当时梁思成、郑振铎都曾积极呼吁保留握桥,可还是没能挽救这座桥的命运。值得一说的是,1917年,在定西渭源县仿照握桥所建造的灞陵桥却保留至今,并成为国宝级文物。

  如果说“虹桥春涨”让许多老兰州人难以忘怀的话,与其并称为“兰州八景”的五泉飞瀑、兰山烟雨、白塔层峦、梨苑花光、河楼远眺、古刹晨钟、莲池夜月想必能引起更多人的向往。

  五泉飞瀑

  苍崖百丈泻飞泉,可是骤龙乍吐涎。

  误认光明一段锦,回波漩伏瀑珠穿。

  这是何海楼在“龙泉瀑布图”中的描述。对于“五泉”估计很多兰州人都很熟悉,皋兰山下有五眼清泉,名为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惠泉,五泉山也因此得名。可是现在的孩子想必不会知道,曾几何时,五泉山东西两涧,瀑布倾泻而下,交错辉映中透着壮观。后来在民国八年(1919年),“五泉山人”刘尔炘主持修建了五泉庙宇,又为“五泉飞瀑”景色增添了更多的雅趣。泉水清幽,涧水飞溅;亭宇叠立,漫山诗赋楹联。“五泉飞瀑”也因此成了兰州八景之首。

  邓明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他们常去五泉山玩耍,那时的瀑布就像水帘一样流下来,孩子们钻进钻出感受泉水的清凉,玩渴了就大口大口地喝泉水,因为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所以喝起来更觉甘爽,令人回味无穷,现在经常还能看到附近的居民拿着塑料桶去五泉山接泉水。可是近年来由于水层破坏的缘故,五泉山的泉水也越来越少,曾经的“飞瀑”如今已变成了一小股泉水。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标识 

 [1]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