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文化视点]一场关于“钱”的文化争辩

2017-10-12 18:01    点击:    

中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记者周彬 王菲 圣譞)日前,在全国政协举行的一场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和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钱”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次争辩,一位认为民族的价值观一定不能有“钱”这个字,另一位则认为“中国人应该更多地追求财富,人人都应该有钱”,这场争辩也再一次让大众把焦点集中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正视金钱的作用问题。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亲历了十几年间全国性的文化遗产拯救,把56个民族的遗产一项项整理出来,现在已经建立了四级名录七千多项,但他同时也亲见某些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之后就没人管了,还有一些文化遗产被“开发”,被“打造”,冯骥才认为这些都是非常野蛮的词。民族的价值观一定不能有“钱”这个字。

冯骥才:联合国对文化遗产是不让开发的,开发是做手术,文化遗产是极少数的跟产业相关的,包括有的地方说打造,我觉得这是非常野蛮的词。比如现在还有一个词我个人是不大赞成的,就是艺术生产这个词,你说贾平凹创作了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你能改成贾平凹生产了一部优秀的文化产品吗?多荒谬啊。所以有人问我价值观,所谓的民族的价值观一定不能有“钱”这个字,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紧接着表示,对“价值观里不能有‘钱’”这个提法 “不敢苟同”。

王健林:另外我想说一下冯老师说的中国的价值观里不能有“钱”,我对此不敢苟同,我认为中国现在不是钱太多,而是钱太少,如果说不能有钱,我这样的商人就没法活了。我觉得不是不应该有钱,而是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人应该更多地追求财富,人人都应该有钱,所以有钱也是好事。

在谈到文学作品创作时,冯骥才说,如今的作家确实有一个和生活的关系问题,作家要靠写作为生是很难的事,但艺术家的创作就要“面对艺术、面对生活,背对市场、背对钱”。

冯骥才:我始终认为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作家应该面对我们的这个时代,所以我曾经提过一句话:艺术家要面对艺术、面对生活,背对市场、背对钱。这个钱的问题有时间我们再一起讨论,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此后,在谈到文化产业出现的问题时冯骥才表示,现在文化产业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创意,很多就是为了圈钱。

冯骥才:还有一个问题我和健林也是一致的,他讲到创意,实际上刚才我在这里写了一个创意的词,刚才我也想和他探讨。我觉得创意是很对的,我们现在文化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意,有很多是虚的,很多就是为了圈钱,因为国家要大力搞产业,我们国家要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毫无疑问,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国民经济支柱性的产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个产业是需要有创作的。

一场以文化发展为主题的记者会多次提到“钱”,这在此前的确不多见,而这场有关“文化发展中如何正视金钱的作用”的讨论也从会场上延伸到了会场外。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同时也是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的负责人,可以说他研究的正是文化与金钱的关系。李怀亮表示,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金钱的投入,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以实际的收益为目标,使其具有长足发展的动力。

李怀亮:文化的功能是很多的,一部分像文化遗产,肯定是不能拿文化遗产来赚钱的,相反地,遗产保护是需要投入的。而产业一定是挣钱的,像电影、电视剧、网络、演出等,这样是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而且它不仅是自身有经济效益,还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则认为,在价值理念层面,文化发展就不应过多地提“钱”,这就是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主流价值观的问题。

夏学銮:我们说(文化产业)要包装、要推广,这肯定需要资金来运作,但我们同时要考虑价值理念层面的东西,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如果追求太多钱呀、物质层面的东西就会与我们传播的价值主体相违背,怎样把握这样一个平衡,不要因为钱陷入一些误区。

在这场关于“钱”的文化争辩中没有输赢,而且这场争辩也远没有结束,它会伴随文化发展的进程不断被提及,不断被讨论,不断被实践。

争辩终归是好的,它会让我们的每一步走得更坚实。

[两会文化视点]一场关于“钱”的文化争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