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雄安新区三条原则:不搞土地财政、不搞形象工程

2017-09-14 07:00    点击:    

(原标题:解读雄安新区三条原则:不搞土地财政、不搞形象工程)

【编者按】
近日,雄安媒体中心(中央厨房)试运行,评论君有幸参与到中心工作中,亲身经历雄安新区在发展初期的点滴。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透过雄安这扇窗口,既可以观察现阶段的中国,更能看到历史、窥见未来。从今天起,评论君推出《雄安观察》栏目,不定期更新,从第一现场为你带来有料的内容、有温度的思考。让我们共同记录和见证这个时代。
雄安新区成立已有近半年时间,进展如何?政府做了哪些工作?新区究竟“新”在哪儿?未来又将驶向何方?这是许多人的关切,也是心中的疑惑。今天就着新鲜出炉的重磅消息,我们一起聊一聊。
最新官方消息显示,尽管雄安新区的规划还没出台,但有三条原则已经板上钉钉:一是绝不搞土地财政;二是一定考虑百姓的长远利益;三是绝不搞形象工程。不要小看这三条原则,从中能解读出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内容。
“不搞土地财政”,绝对具有标志性意义。从中国近几十年城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一些地方政府搞土地财政、依赖房地产发展地方经济,已经成为固定的“套路”。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推高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吹起楼市的泡沫,增加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成本。如何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很大程度上要从“土地财政”这个根儿上破题。雄安新区明确这条原则,恐怕是浇灭了不少炒房者的淘金梦,但却打开了探索地方城市化发展、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一定考虑老百姓的长远利益”,这条原则也不简单。其真正意涵在于:让当地每个老百姓成为新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真正从新区建设中有收获。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推进城市化,少不了征地拆迁。以往的模式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农民拿了钱走人或者搬入楼房,但未来如何发展?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这些都是问题。而雄安新区的这条原则,实际上是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分配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现实利益,共同分享城市发展的各项成果,真正让每一个老百姓与城市的未来融合在一起。
“绝不搞形象工程”,这条原则也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往,有些城市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追求的是一步到位、面子上好看,却不尊重自然规律,直接从其他地方移植已经成熟的植被。绿是绿了,但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这个地方的生态好了,那个地方的生态却被破坏了。而雄安新区确定的这条原则,恰恰意味着真正遵从生态建设的内生规律,其背后的政策逻辑是看长远,是对未来的统筹和谋划,而不为眼前的利益和诱惑所羁绊。
三条原则逐个品读,各有滋味,如果放在一起来看,就更能读出大文章。
想想看,无论是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还是完善城市化红利的再分配,亦或是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这些问题尽管早已提出,但如果放在10年前,或许还引不起高度重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几乎成为近10年来舆论空间关注最多、讨论最多的话题。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在规划出台前勾勒的这三条原则,与其说是针对这些具体而现实问题,不如说更彰显着整个国家关于这个时代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换句话讲,雄安新区的创新与尝试,是面向未来的探索,也终将成为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坐标和标尺。
37年前,深圳特区成立,如果说那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吃饱饭”,那么今天雄安新区则要解决“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从深圳到雄安,从对外开放、经济转轨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不同时代和阶段自有不同的课题,然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步履坚定的我们,总能闯出新天地。雄安的这三条原则,是开出的药方,更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原题为《不搞土地财政!为你解读雄安新区三条原则 | 雄安观察》)

(原标题:解读雄安新区三条原则:不搞土地财政、不搞形象工程)

netease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