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两会进行时:创新发展 持续发展 领先发展

2018-01-09 09:32    点击:    

  隆冬季节,烟台万华工业园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PMMA(超透光学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项目正加速推进。目前,万华化学MDI产能达到23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技术领先、产能最大、质量最好、能耗最低、最具综合竞争力的MDI制造商。

  刚刚过去不久的2017年,在港城大地上,像万华这样的喜讯还有很多:中集来福士建造的“蓝鲸1号”南海开采可燃冰,南山铝业分别与波音和空客签订了供货合同,张裕打造中国首个葡萄酒旅游5A景区。烟台企业喜讯连连,百姓的感受也更为真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老旧小区改造一批接一批;交通规划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铁路网密布;百姓生活和谐富庶,每位烟台人都享受到了文明城市的“红利”……

  2018年,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全市上下将继续找准“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立健全现代化经济体系,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把烟台打造成一个创新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结构在调整中优化

  烟台工业转型升级获国务院表彰

  2017年12月14日,芝罘岛晴空万里,在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厂区深水码头停泊的数座钻井平台中,最为耀眼的莫过于南海归来的“蓝鲸1号”和她的姊妹船———“蓝鲸2号”。当“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第十三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中集来福士厂区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见证了两座中国最先进钻井平台相隔仅有20余米的壮观景象。

  “蓝鲸1号”不仅在钻井参数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建造模式也独一无二,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比如在海工领域第一次成功进行CTOD试验,在全世界最重的一次起重吨位、最长时间开采“可燃冰”的记录等,代表了当今全球海洋钻井平台的最高水平。

  如此先进的“大国重器”由烟台企业自主研发制造,一点也不意外,这与烟台因工业而强,不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密不可分。

  廖增太代表是万华实业的董事长,对于企业近几年来的巨变,他说:“万华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我们才能挺直腰杆,在世界化工领域掌握话语权和定价权。”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万华成功闯出了一条“生存—发展—赶超—全面国际化”的道路。如今的万华不仅是全球MDI“五大巨头”之一,还掌握着一大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烟台、宁波、匈牙利三大生产基地和产品功能化学品、涂料和新材料产业三大产品集群,其“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其中对烟台市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予以通报表扬,并将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布局、“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试点示范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激励支持。此次获得国家表彰,标志着烟台市近年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动能在转换中增强

   “国字号”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落户烟台

  一个高峰论坛的召开能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让我们把镜头挪回到2017年11月。

  去年11月9日,2017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在东山宾馆召开,中国三大核电集团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世界顶尖核电人才齐聚烟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郑健超出席论坛作主旨演讲。如此高规格的论坛和首个“国字号”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何会花落烟台?这要得益于烟台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举办2017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务实行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永霞对论坛的召开作出这样的评价。

  除了集聚核电人才和研发机构之外,烟台市政府还与三大核电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未来五年,政府每年出资4000万元,三大核电集团每年出资1亿元支持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发展。

  不难看出,一个高峰论坛的召开,带动了烟台整个核电产业的长足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市将拥有20家核电领域专业研究所,形成3-5个具备产业链互补优势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作为烟台核电产业的领军企业,台海集团对这个千亿级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台海集团作为烟台市乃至山东省第一家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核级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资质的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以先进材料研发制备为主导,以核电和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龙头骨干企业,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独立自主研发生产核电二代EPR、三代AP1000、CAP1400、华龙一号主管道技术的企业,是一家拥有国内国外35个制造企业的跨国集团。为核电、航空、航天、海工、石化、新能源领域提供先进材料,生产制造关键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市政协委员王雪欣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台海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在法国巴黎、北京、上海分别建立了台海核能研究院,与烟台大学合作成立烟台(台海)核能材料研究院,并受政府的委托牵头在烟台建设国家级核电研发中心,以清洁能源需求为牵引,汇聚全球先进技术和人才资源,为创建制造业强市,打造千亿级核电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世界一流技术和一流人才,引领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民生在发展中改善

   10万户棚户区改造继续推进

  沿着城市发展的脉络,穿越浩渺的历史烟云,视线定格朝阳所城街区,两街区处在烟台历史文化中轴线上,这里烟台城市发展脉络最清晰、历史遗存最丰厚、文化特色最鲜明,凝聚传承了几代烟台人的美好记忆。

  但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经过岁月洗礼,两个历史街区昔日的繁华已经落幕。

  盼望着,盼望着,朝阳、所城历史文化街区搬迁改造终于正式启动了。2017年9月份,市委市政府正式作出加快推进城市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将“一岛一带两街区”作为主要抓手,启动环芝罘湾区片开发建设,特别是把朝阳、所城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搬迁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来推动。

  据悉,两个街区搬迁共涉及住宅2650户、非住宅188户,总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自9月4日正式启动搬迁工作以来,实现了居民搬迁与改造开发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街区搬迁改造的特色之路。搬迁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截至去年12月12日,两个街区累计完成住宅房屋协议签约2369户,占总户数的89.4%,已拆除非保留建筑和违章建筑601处。

  “烟台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更是飞速发展。一座城市的发展除了经济之外,还需要更多更浓的文化味儿,需要更多历史文化展示平台和载体。”对于朝阳、所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市政协委员于永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建议将特色街区打上“烟台烙印”,可在所城里设立“烟台武术博物馆”,请各大武术门派在所城里“安家落户”,以“武术”吸引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的武术爱好者及普通旅客来此交流。朝阳街则可吸纳民俗、近代手工业、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色博物馆等烟台特色文化进驻,并形成表演互动,增强文化吸引力。

  2018年,烟台民生工程依旧亮点不断:总计达10万户的棚户区改造继续推进,240个老旧小区将通过系统改造告别“脏乱差”,夹河桥7月底正式通车,和滨海西路一道打通仙境海岸带西延节点,市区40条断头路、丁字路将全部打通。城市功能形象品位愈发彰显的港城,将进一步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YMG记者 李泉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