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创造许多“第一次” 折射中国体育未来发展方向

2017-09-14 03:01    点击:    

  上周末,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闭幕。作为4年一次的中国级别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本届全运会创造了许多“第一次”:增设19个群众比赛项目,邀请海外华人华侨运动员同场竞技,鼓励跨单位组队参赛……在中国体育转型发展的当口,本届全运会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将有更多群众项目登上全运会舞台

  不同于传统的“全运练兵、奥运夺金”思路,本届全运会将目光投向“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将全运会打造为群众运动健身的舞台。

  以往历届全运会都是专业运动员的天下,本届“画风突变”,增设了19个群众比赛项目,从乒乓球、羽毛球、马拉松等热门项目,到轮滑、攀岩等新兴运动,再到柔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老年人群最喜爱的健身展示比赛,涉及面相当广泛,共有8000多名业余选手站上了全运会的舞台。

  4年后,全运会将在陕西举行。作为东道主,陕西方面表示,在项目设置上,会积极地将更多大众时尚的群众体育项目列入赛程,使全运会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百姓。

  可以预见,业余选手登上全运会舞台,将是未来全运会项目设置的一个趋势,而且有可能会根据主办城市的特色来设置一些新颖的群众项目。

  “赛事红利”如何惠及全民健身受关注

  花费7.13亿英镑建成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场馆如今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奥运村更是空荡如鬼城。体育场馆闲置浪费一直是体育界面临的难题。如今,全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如何让更多群众拿到“赛事红利”,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以此次全运会为例,在建造专业化的射击馆时,辟出了一块可容纳3000多名观众的区域,赛后可作为小型剧院使用;21个新建场馆,有10个放在大学,赛后全部留给学生们。全运会与大学“嫁接”,不仅为场馆的利用,更为营造体育氛围。

  第十四届全运会陕西省筹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陕西省体育局副局长董利说:“从全运会主场馆到各群众赛场,都能充分体现出天津这座城市在建设规划中,把体育场馆建设当成了重要内容。不仅顺利组织了全运会的各项比赛,在场馆的赛后利用上也颇具巧思,这些都是值得陕西学习并用于积极筹备下一届全运会的宝贵经验。”

  其实不光是全运会,如何利用好赛事“遗产”,让更多群众拿到“赛事红利”,如今已经成为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的重要课题。

  粉丝效应让全运会经济价值被重估

  为了在全运会游泳赛场边一睹偶像宁泽涛的比赛,数以千计的“包粉”自费从各地赶来造势,有他参赛的全运会游泳决赛门票被“黄牛”炒到超过6000元。粉丝团还给现场媒体送上物料包和亲笔信,希望为他们的偶像做好宣传。

  相比传统体育爱好者,当下热潮中的粉丝除高度组织化外,还显现出与运动项目关联度不高的特点。庞大的粉丝数量背后是亟待开发的广阔市场,体育明星的粉丝经济值得关注和挖掘。

  商家对体育明星市场价值的考量机制也日渐成熟和愈加精细,竞技成绩、颜值谈吐、微博粉丝数量、个人直播浏览量、新闻热词搜索量等诸多数据都被纳入范畴。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个人魅力吸引更多人投身体育运动,从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使更多市场参与者分到蛋糕,这才是体育明星“吸粉”的最大价值,似乎也为中国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打开了新路径。

  正因如此,今后全运会的经济价值也将被重新估量。运动员以往在全运会赛场上只管争金夺银、赛后千篇一律的答记者问的现象将大为改观。因为全运会赛场将不仅仅是竞技赛场,更是吸引更多粉丝、提升自己综合价值的舞台,运动员们的言谈举止都将和其之后的经济收益紧密挂钩。

  原标题:增设19个群众比赛项目,粉丝经济推动体育产业——接地气,全运会更“全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