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原创力的匮缺

2017-05-30 21:41    点击:    

花乱开 中国现代书法30年“ 2016.11.21 - 2016.11.29

摘要:可以这样认为,原创力是艺术创作的内在品格,是真切的、质朴而有力的。静观这些年国内艺术创作的状态,难以列举出几个令人服膺的原创性艺术家。大多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乏善可陈,相对沙化,造成过度符号化,并进而引发自身辨识度与公众认同度日趋降低,畸形复制漫天。而这些又隐含着软性的自我封闭性。 而今,所有的商品…

  可以这样认为,原创力是艺术创作的内在品格,是真切的、质朴而有力的。静观这些年国内艺术创作的状态,难以列举出几个令人服膺的原创性艺术家。大多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乏善可陈,相对沙化,造成过度符号化,并进而引发自身辨识度与公众认同度日趋降低,畸形复制漫天。而这些又隐含着软性的自我封闭性。

  而今,所有的商品、事物、行动、事件,不是因为没有品质不显得珍贵,而是因为严重过剩而贬值。曾经出版物的繁荣,当下自媒体的浏览量,符号无限度传播使得大数据时代的一切都变成速度,不断地替代、创新、超越,使过去的一切速朽。单就艺术品的生产、传播来看,过度一样导致了生产过剩,消费过剩。过剩也意味着重复生产,重复传播,随之,原创性作品便逐步式微。同样,由于人们想象力的严重过剩,致使想象力贬值。

  原创力并非来源于外在利益的裹挟,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创作者一种相对自由的独立态度,是创作者对艺术创作秉持的信仰。对于创作者而言,精神的原创应该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精神的原创可以保留它应有的高度。再者,创作者的“库存”不足也表现为原创力缺失,艺术品价值随着艺术市场的起伏致使生产过剩,违背了精益求精的创作规律,导致缺少对存在意识的精神超越,缺少对时代的整体性认知,也应该归咎为原创力的缺失所致。

  原创力作为一种构型的能力,通过对意识乃至无意识中的东西充分的表达,成为独立的精神产品。原创力是理智与直觉的统一,因此而产生的原创性活动,可能是过去从未存在过的,或者把已经存在的成分用独创的方法组合成新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保持精神独立。而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像意大利人卢里亚所说的那样,“艺术是产生想象、从事实的桎梏中迸发创造性激情的主要领域”。自然科学家都一致认定科学和艺术都需要直觉想象和创造激情,而这恰恰是艺术创作中最匮缺的。关于原创力的匮缺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创作者对历史现实境遇的认知能力和把握能力,从生活经验到艺术创作经验的提升能力和转换能力,以及再生能力。

  所谓艺术原创力的匮缺实际上不是指艺术作品的生产能力,而是艺术面对变动不居的生活世界原有活力的丧失,以及创新能力和再生能力的匮缺。在艺术原创力日显疲乏的背后,蕴含着一个事实:由来已久的艺术观念及其制度化的生产方式早已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和新兴媒体不断挤压着艺术的生存空间,滞碍了艺术对于现实生活本应具有的敏锐和鲜活的感应,并使之以更为自我内化的创作方式来刻意坚守某种对立与疏离的姿态。这一无情的现实又凸现为创作与理论的脱节和分化。一方面,在当今社会市场化的制度转型过程中,昔日的激进观念变成了如今的常态,日常生活宰制了艺术的想象,新型的大众文化穿越精英主义的话语呼啸而过,替代性地成为了塑造社会文化想像的主力构架,而自我锁闭、渐失活力的艺术通向现实的路径却日益狭窄,反倒画地为牢,构造了个人化恣肆的生产场所。

  另一方面,当艺术沦为一种边缘化的个人话语的时候,可能进而丧失对现实历史整体的把握力和呈现力,阻断了批评阐释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经验的雷同与复制,加之语言的粗糙、理念的空洞,如此面目的艺术作品自然无法让人产生视觉上的精神性需求。在批评面对艺术逐渐失去阐释活力的同时,人们所焦虑的,正是艺术本应提供的对于文化及生活世界的理解。然而,实际的状况是当下的艺术创作已经难以营造一种精妙的想象,难以成为具有深切关怀的场域,更难以贡献面向当代的一种可能性。艺术创作在自我内化的同时,也被自动疏离于时代之外。

  现在很多画家,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经验,因为他们不是关在画室就是飘浮在都市圈子,与时代人心存在隔膜,于是有了模仿西方艺术大家和过度自我感怀的创作模式。我们曾经通过观念的革命刷新艺术,但并没有切身了解新的现实变动和新的敏感点,自然缺少强有力表达。前面我已经说到,今天的生活具有突出的复制化特点,艺术创作者应该还原生命的体验激情,培育对事物的好奇与想象,使创作成为生命的内在显现,而非意识的自动化。在洞察当前艺术创作症候的前提下,需要直面现实,正视人的尊严、良知等价值准则。原创力不是模仿力的提升版,它是创作者和切身生活体验凝结于自身的一种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