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原创与引进的差距何在?

2017-10-31 11:00    点击:    

  一直有业界人士抱怨,原创科普书无人写、写出来不好看。这些是否依然是眼下原创科普创作和策划的最大困局?还是说我们其实都错了?

  原创科普读物的选题开发成为了国内出版人关注的方向。但原创科普图书目前面临的困境远不止没人写、写出来不好看这么简单。国内先锋原创青少年科普杂志《少年时》的执行主编阮健觉得,对于科普书,需要有一些根本的认识,包括为什么要了解科学?科学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基础课本提供的科学训练足够吗?科学往往是具有引领性、开拓性的,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些知识用通俗易懂、有吸引力的形式表达出来?现实情况却是,“整体大环境还是浮躁,沉下来的少。追求单品效率尽管说了很多年,但不少出版机构还是继续低价大规模地做书。”

  “现在高品质的科普读物还是凤毛麟角,即使有的销售量还可以,但是从中依然能看到一些明显的问题。”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认为,很少有人对优质原创科普书的开发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作者队伍——不仅要有科学的背景、人文的视角,还要加上儿童的趣味性,但是这样的作者不多;内容的视角和切入点,求大求全的比较多,有趣和好玩比较少;呈现形式突破性不够,模仿国外优秀作品来做的比较多,也就是创新不够,虽然这些作品出版后也被大肆宣传,销售很好,但是这样的原创其实是以牺牲版权为代价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海豚出版社与中科知成绘本馆合作,在2015年年底推出的原创少儿科普图画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一上市就广受好评,目前销量已过百万册。这首先取决于作者、编辑的眼光和魄力,整个团队用时3年策划创作至出版,保证了图书在科学性、可读性、交互性与艺术性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准。科普图画书在国内市场上比较少见,而用这种形式讲述二十四节气更是史无前例。与此同时,这套书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需求,老师和家长这两个群体已逐步认识到绘本在儿童早期阅读中的重要性,都希望让孩子读到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图画书,再加上原创少儿科普书鲜有节气主题,这套书填补了很大的市场空白。

  凭借《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被圈内人熟知的海豚出版社科学馆总监王然,虽然做出了难得一见的原创爆款,但她依然觉得,“距离策划出版真正让读者喜闻乐见的科普图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出版机构和科普作者潜下心来,做好积累和储备。”她认为,现阶段对出版人有帮助的,一是借鉴国外优秀科普读物的形式和创意,二是在工作中不断了解读者的需求,做好读者定位。仔细想一想,读者为什么要读科普书?青少年为什么读?成年、中老年读者为什么读?从事不同行业的人为什么读?这其中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性?

  全媒体时代,知识来源不再受限于书本,出版人是时候把科普图书出版放到整个科普教育和传播体系中去思考,与其他产业形成链接,而不仅仅局限在图书本身。眼界放宽了,才能找到最适合用图书传播的科普内容。

  读者对象不同,难点也不同。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编辑部主任肖东雁就眼下在做的少儿原创科普课题举例说,原创科普图书策划难点在于怎样说服并帮助一位大家或者一线科研团队写一本小书。这就需要一个具备某领域知识素养的策划编辑,而且这位策划编辑还得懂孩子并能把握少儿通识教育的正确方向以及统筹执行力。在新蕾出版社文化教育中心主任高雅看来,原创科普读物策划方面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找到孩子喜爱、市场认可且具有一定创新性切入点的选题角度并邀约到最合适的创作者和设计者。事实上,原创科普读物曾有过一批优秀的作者,也创造了一些品牌,如叶永烈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近些年也出现了一批致力于原创科普作品创作的新生力量,如“科学松鼠会”“果壳网”。但不可否认的是,原创科普读物的发展仍然存在创作力量不足、精品不多、市场受到引进版读物的瓜分等问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