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瑾:每次出发与归来都收获满满
编者按:“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主题采访活动自2017年11月底启动以来,中央和各地主要媒体持续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精神、有故事有温度的新闻报道。记者们深入社区工厂、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祖国边陲采访,通过各类原创稿件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呈现新时代万千气象。参与此次活动的记者有哪些感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采访了4位中央媒体记者,今天我们转发经济日报记者牛瑾的体会文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段青春有一段青春的风采。很荣幸,作为媒体人,我能参与到这个新时代,把我在采访中遇到的故事记录下来、讲给更多人听。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闻战线的生动实践,对我来说,每一次出发,每一次归来,都是收获满满。
50多天前,当我站在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时,重温初心,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忠诚与信仰——情景党课”中“庶民的胜利”“信仰的味道”“民众的大联合”等片段中的一幕幕,更让我坚定了要用手中的笔写出心中的信仰,创新媒体报道形式和手段,多写喜闻乐见的事,在宏大题材下讲好中国故事。而在随后的采访中,我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遇到了一群秉持创新初心的人,他们让我国在世界的科技比拼中有了底气,他们还要在这样的高标准之上继续奋斗。直到今天,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于英杰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在新时代,我们只有敢想敢干超前干,才能走在别人的前头,这股子创新自信必须有。”
30多天前,当我站在长江沿岸时,看到的是沿江各省市对“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努力践行,听到的是为了保护水源地而从住了30多年的地方搬走的普通百姓的质朴话语——“保护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水,要理解,必须搬”。话语虽然质朴,感情却深刻,寓意更隽永。这是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叙事。
不久前,我来到了陕西延安。延安,是80多年前那一代人心底最纯洁的理想和渴望。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见证了他们经过时代锤炼和打磨的不灭信仰;如今,更让我充满了不忘初心再出发的动力。在这里,我见到了一个个把延安精神记在心上、落实在日常工作中的普通人。正是在他们的戮力奋斗下,曾经只有黄色一种颜色的延安变了副俏丽的模样。
说到底,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是由一个个科学的决策组成,在一次次坚定的落实中深化,为的是看到人们一张张明媚的笑脸。群众的笑脸,就是各项工作的最好评判。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用手中的笔展现这个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要把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生动实践、改革探索、实干成果展现出来,把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典型事迹和精神风貌挖掘出来,不断激发全党全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的“精气神”。
当然,在发展的道路上,还会遇到新情况,还会有更高深的课题亟待突破。作为媒体人,我们也不会回避问题,而是用恰当的方式一起寻找答案。准确掌握新闻报道的“度”,及时发出主流声音、主流叙述,让正义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作为青年记者,做好最准确的新闻信息、最精辟的时事评论、最具价值的深度报道,就是我们最大的荣光。(牛瑾)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原标题为《每次出发与归来都收获满满》,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