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智库研究与决策实践的同频共振

2018-02-24 09:34    点击:    

 【案例分析】

自2014年12月创刊以来,作为全国平面媒体中首个由中央主流媒体创办的以“智库”命名的智库传播平台专刊,光明日报《智库》版逐渐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建言献策、贡献智慧的思想阵地。

内容脉络:

全景展现智库建设亮点与成就

截至2017年12月底,光明日报《智库》版已推出154期,共刊登各类报道近600篇。从刊发类别上看,所刊内容可分为学理探索、会议跟踪、成果发布、专家访谈、大事记和其他等六类。其中,“学理探索”数量占比最高,约40%。主要包括“智库自身建设研究”和“智库专家咨政建言”,前者关注智库机构本身发展建设的路径、模式、方法、机制等,后者则是智库专家学者对某一时事议题提出的看法、观点、建议、对策等。“会议跟踪”占比约30%,是对智库参与举办或有关智库讨论的会议论坛观点摘要集锦。“成果发布”占比约14%,主要是对智库产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发布报道。“专家访谈”占比约9%,主要邀请国内外智库领域知名专家对某一热点或某一方向问题的采访内容整理。“大事记”占比4%,是对智库年度、月度标志性事件和重大成果的轨迹梳理和归纳总结。

议题方阵:

凸显智库研究关切与服务指向

  智库自身建设研究

智库自身建设是智库健康持续发展、释放正能量的基本保障。三年来,光明日报《智库》版中与“智库自身建设研究”相关的报道累计达120余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谋发展之“道”:智库定位与特色发展。专家学者从诠释者、宣传者、执行者等角度为智库定位与特色发展谋篇布局。从内容上看,大部分研究集中于考察智库历史缘起、厘清智库发展规律、规范智库研究路线等方面。

借他山之“石”:国外智库经验借鉴。多位专家学者宣介了海外知名智库的成长经历,包括布鲁金斯学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等。另有专家则通过考察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智库,从独立性、客观性等视角考量并对比国内外智库建设的环境差异,为我国智库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量能力之“翼”:智库影响力评价。从分类研究内容来看,相关文章主要涉及智库评价体系发展现状、功能和意义、方法及其实证研究等。针对当前智库影响力评价的“一刀切”现象,专家建议建立差别化的智库评价体系,以更好体现智库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决策影响力。

智库专家咨政建言

光明日报《智库》版中有关“智库专家咨政建言”的文章累计达110余篇,主要议题包括五个方面。

诠释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积极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走向,邀请智库专家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指点迷津。

紧扣社会治理与民生建设。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领域,紧扣社会民生议题,积极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智力参考。

支招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围绕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主场外交活动,专家学者积极建言,贡献中国智慧,拿出中国方案。

对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年来《智库》版呈现了一系列本土情境的外交战略与外交政策研究,如人文外交、国别关系人才培养等。

点亮文化自信之灯。专家学者们从多角度关注文化建设问题,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依据。

供给主体:

多元化多层次汇聚思想力量

梳理光明日报《智库》版“学理探索”类报道,从统计结果看,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单位)共计14家,分别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山东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按拼音排序)。这些智库倾向关注智库影响力评价、智库经验借鉴、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议题。

未来走向:

打造综合化新型媒体智库平台

当前,光明日报《智库》版应积极拓展传播渠道,搭建智库资源整合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声部的“智库好声音”矩阵。

在模块设置上,可以考虑增设决策咨询反馈模块,对“智慧好声音”进行链条式跟踪或追溯,向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借力,实现咨政建言的真正落地或相关性考量。

在内容选题上,可以向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倾斜,如国家安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国际对话等,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在数字出版方面,可考虑多样化出版光明日报《智库》版年度专辑或三周年专辑、汇编,提升其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未来,光明日报《智库》版可坚持“智慧引领转型”的高端定位,致力于打造综合化新型媒体智库平台,为决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贡献。

  (作者:孙建军 李阳 肖璐 裴雷 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