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访谈之宁波市李惠利中学校长刘伟龙

2019-02-27 09:12    点击:    

名校长访谈之宁波市李惠利中学校长刘伟龙

  主持人:请您简单介绍下我们学校?

  刘伟龙:李惠利中学创办于1990年,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惠利先生捐资助建。目前是浙江省普通高中一级特色示范学校,浙江省艺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会成员学校。短短二十余年,学校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荣誉,被誉为浙江省办学效率最高的一所普通高中之一。

  学校努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最适合的平台,在“勤、俭、诚、实”的校训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让教育适合学生,让学生成就梦想!”的办学理念,提炼了“惠润每一位学生,利泽每一个梦想!”的“惠利”文化理念,并以此为核心逐步深入构建独具特色的李惠利中学校园文化,在“一体两翼,助推共进”的办学策略下,进一步强化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步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更新,努力办一所“惠心利人”的学校,努力实现为社会培养“德行臻善、志趣高雅、视野开阔”的,具备“勤俭诚实”品格特质的现代公民。

  主持人:我们学校有哪些特色?

  刘伟龙:李惠利中学的主要办学特色一是艺术教育,二是国际理解教育。

  艺术教育的主要抓手和切入点是艺术班,李惠利中学是浙江省两所学科基地学校之一,是宁波市唯一一所省首批艺术实验学校。连续三届获得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高中组一等奖,办学业绩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培养的艺术学生90%以上进入重点本科,每年有多名学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艺术类著名院校。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优秀的艺术教育师资资源和艺术设施设备资源,为普高班级的学生开放艺术课程群,开设了“音乐与戏剧模块”、“音乐与歌唱模块”、“音乐与器乐模块”、“音乐与创作模块”、“音乐与舞蹈模块”、“美术进阶模块”、“书法进阶模块”、“编导与摄制模块”、“主持表演模块”等艺术类选修课程,为有艺术梦想的普高学生提供专业辅导。每一届普高都有不少学生通过这条通道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国内著名艺术院校。学生也因此被评为宁波市首批“艺术特色项目学校(音乐)”、宁波市首批“特色学校(声乐、舞蹈)”、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项目学校”、浙江省“普通高中音乐学科基地”、全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会成员学校(浙江省唯一一所)。

  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抓手和切入点是中澳班,李惠利中学于2003举办了浙江省第一个“双学籍、双通道、双语”教学特色的中澳国际班,举办十五年来,拥有较为成熟的国际班运行经验,12届近800名毕业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考入墨尔本大学、国立大学等被誉为“常青藤盟校”的澳洲八大名校。显著的成绩引起了澳方教育部门的极大关注,更有中澳班学生荣获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总理奖。

  主持人:校长对一个学校非常重要,往往是学校的一个掌舵者,核心人物,那么您是怎么样看待校长这个角色的?

  刘伟龙:是的,校长的角色对一所学校特别重要,我觉得校长主要要扮演以下这些角色:

  一校长是思想的引领者。校长需要把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文化引领到同一条路上,让大家有愿景、有梦想、有希望、有追求、有奔头。如果没有这一点,校长的角色就失去了价值。我校从校名出发提炼了“惠润每一位学生、利泽每一个梦想”的“惠利”文化,办一所“惠心利人”的学校愿景、“共惠互利”的学校精神等,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二校长是规划设计师。校长要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的目标和发展路径,一步一步地行走。校长尤其要围绕课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建构什么样的课程,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校长不能是照本宣科的国家教材执行者。不论是国家课程、标本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的环境才有意义,所以必须建构自己学校的课程图谱,并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而一线教师是课程的研发者、教授者、实践者和评价者,校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才是真正的课程研发者和践行者。

  三校长是外交家。校长既要上下畅通、“左右逢源”,又不能失去教育人的风范。校长还是一个家庭调解员,是学校的大家长。教师的生活出现困难需要照顾,孩子遇到成长瓶颈需要疏导。每个学期,作为校长都要对“问题学生”进行调研,定期约谈家长,定期组织召开家庭研讨会,还要给家长教法律、讲规则、提要求,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四校长是社会学家。校长要引领教师、学生和家长关注社会。譬如,我们在去年暑假邀请了西藏比如县中学14名学生到宁波参加“相约宁波来看海”公益活动,所有费用由学生、家长和老师捐助;我们与社区举行了“四点钟学校”的惠利使者活动。我们还建立了“惠兰壹基金”,通过爱心义卖、收集废品等活动,收集资金。

  主持人:教育应该是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

  刘伟龙:“互联网+”的兴起,最初集中在经济学领域,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产业”到“互联网+智慧”,实现各行各业所有内容数字化并融会贯通,这一期间它的使用是相对得体的。

  但我更认为是教育应该是“教育+互联网”。理由有四:

  首先,从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看。无疑教育应该是核心,互联网只是技术和辅助工具;教育或者说人的成长发展是目的,用于教育的互联网是手段;教育是需求的源头,互联网是更为迅速便捷保障供给的技术条件。若把互联网作为核心,教育只是附庸产品来做,不只曲解了教育,也难以有效满足教育当事人对教育的需求。

  其次,从与人的关系看。没有互联网之前,人类就有数千年的教育活动,教育与人已经形成了关系牢固的伴生关系;互联网一产生便与人产生了亲密关系,这种关系相对于教育与人的关系而言,是后生的,用“互联网+教育”就意味着要在后生的、尚不稳固定型的关系上加上先前已经稳固定型的关系,这必然产生关联的虚点和盲点,出现众多的不顺;“教育+互联网”则是在一种稳固关系基础上建立新的未稳固的关系上,紊乱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第三,从方式上看。“教育+互联网”是一种从根上施肥的方式改变教育,而“互联网+教育”则类似于一种从叶上施肥的方式改变教育。后者能改变的是教育的表面,前者则能深层、系统、渐进地改变教育,从两种效果来选择,结果不言而喻。

  第四,从教育的本源看。教育不能忽视新工具的发明与运用,同时又不能为工具所牵引而忘了教育自身,如果互联网使用者的教育思想理念没有改变,即便加上了互联网,也未必是教育的良性改变;教育从业者只有从精神上领会了互联网的精髓并依据教育的特性和需求使用互联网,只有当教育的理念更优化,以“教育+互联网”的方式与互联网结合,才能有效避免互联网这个新瓶装落后的教育旧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近些年来互联网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已进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阶段,这个阶段重点要推动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创新。

  以“教育+互联网”的方式推进实践,强调的是教育内部变化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有了互联网技术就意味着先进,需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互联网技术所能提供的新的可能性,遵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地在教育哲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技术、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组织等多方面谋求变革,而非被动地成为互联网的补丁,从而实现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育+互联网”不是要沿袭教育的保守和封闭,而是要教育当事人积极主动迎接变化,就是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参与到开放、互联、互动的多元建构中,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学习,实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健全发展;注重互联网产品的实际教育应用效果是否有利于教育品质的提升。

  主持人:结合学校实际,您认为怎么样的智慧校园产品才是学校所需求的?

  刘伟龙:我认为智慧校园产品与学校实际深度融合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一从学校的产品需要来讲,主要涉及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四大类,智慧校园的产品就是要从这四大类入手;二从应用的使用来讲,要简单。比如入口来讲,要一键进入,不能从多个入口进入;比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使用来说,操作要简单,不要复杂,不然使用率就会有问题。

  主持人:我们学校在智慧校园上有哪些运用?学校在运用过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刘伟龙:我们学校还在起步阶段,属于智慧校园应用的初级阶段者,还有好多的路要走。目前只在局部领域有所应用,主要应用在教学上,一是排课系统,二是阅卷系统,三是PAD辅助教学。排课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阅卷系统解放了老师阅卷地点,精准阅卷报告使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掌握更详细、更精准;PAD辅助教学使“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得到改变,“教”与“学”的个性化、互动性、全员参与能切实实现,教学的精准性得以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度得到真正提高。

  主持人:智慧校园的趋势将会是怎么样?

  刘伟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未来的智慧校园或许应该是这样的:

  一是存储云端化,构建有效教学教务云平台。要形成了“教、管、学”于一体的智慧化学习云平台,这样可以实现整合资源和大规模分布式存储等功能。利用云端存储,不仅可以让师生将数据文件放在云端进行访问,也可以在云端放置应用程序,使应用程序在云端可以作为数据文件的支撑软件。

  二是数据海量化,提供科学分析解决好策略。智慧校园利用数据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监管与分析, 以支持教学教务的运行,可以提供科学分析解决的好策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大数据支持的学习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优化课程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地抓住知识点,集中精力利用在课堂中学习的有效时间。大数据技术在教育中的推广,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应用泛在化,落实建设顺畅安全好网络。智慧校园内的网络建设是基础,落实网络搭建, 满足顺畅安全的良好网络的条件才能支持泛在化的应用,将校园营造为智慧校园。网络的遍及可以有效地支持云平台的建设,支持物联网的关联,支持大数据的分析,支持数字化的学习。遍及网络化使校园内的移动设备均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接入,为移动智慧校园提供了保障。

  四是物联智慧化,营造智慧合理优化好环境。利用物联网技术使智慧校园中的设施与设备关联, 如控制校园内电梯运行,路灯开关,设置校园自助购买火车票的设备和自助售卖机等。在相关场地,通过物联网检测教学场地清洁程度,检测运动场所是否符合运动标准,排除师生在运动中的不安全、不确定因素。结合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RFID(无线射频识别)设备实现物理基础设施和IT(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互联,能够实时监控校园内环境。

  五是学习社交化,促进改善普及便捷轻移动。在智慧校园内开展数字学习,不仅可以摆脱传统教育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便携设备在智慧校园内随时随地学习,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学习自己喜爱的内容,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如在具备网络遍及的智慧校园内,学习者可以点播校园云平台中的学习视频,寻找相关的学习资料,联系与查找喜爱的教师,并与同学在云平台内产生互动,研讨学习内容。

微新闻社小主播俱乐部招募啦,打造全媒体小主播,我们会让你的孩子爱上口才,实现做主持人的梦想!报名电话:0571-85096701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电话1367586300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