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产业园区逐年渐变之路 文化景观渐成地标

2017-08-20 23:01    点击:    

“十一”假期已结束,但文化旅游余温仍未散去。10月10日,7坊街、新疆当代美术馆、新疆国际大巴扎等地依旧人潮涌动,文化魅力就如一个磁石,吸引着人流向此汇聚。

去年,新疆七坊街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新疆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入选“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名单”,这意味着,新疆的文化产业正显现出勃勃生机,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文化景观渐成新疆地标

东北姑娘王蓝兰刚下飞机,安顿好住宿后就打车前往新疆国际大巴扎旅游,“来之前就听朋友说,去乌鲁木齐一定要去大巴扎,这样才能不虚此行。”王蓝兰逛完一圈后感慨道,来大巴扎果然是值得的。

新疆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晓龙说,2003年大巴扎刚建成时,人们更多将其评价为“新疆特产集聚地”,而随着文化元素的不断注入、文化氛围的不断营造,使其华丽转身为新疆的文化产业园区,来这旅游的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新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年“十一”期间,新疆国际大巴扎共接待游客近14万人次。张晓龙说,这种场面是他近5年来头一回看到。

与新疆国际大巴扎不同的是,7坊街自2009年建立时,就以文化产业来定位。

7坊街成立之初仅14间艺术工作室,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年产值不足100万元,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实际可使用各类艺术工作室63间,面积10000平方米,涉及绘画、手工艺、动漫、影视、雕塑、服装、音乐等领域,成为全疆艺术类型覆盖面最全的文化产业园区,入驻艺术家及从业人员200余人,入驻文化类企业23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同时,7坊街建有新疆当代美术馆、新疆小剧场、新疆服装输出中心、新疆民族手工艺研发中心、动漫COSPLAY演艺基地、新疆原创音乐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从南京来的游客张萍说,来乌鲁木齐感受文化氛围,非7坊街莫属。

新疆七坊街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青松说,从集聚到融合,从孵化到裂变,从裂变到提升。现在,文化景观已经转变成了一种地标式建筑,助推了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凭借文化产业集聚区,凸显“文化航母”效应,7坊街赚足了人气。

文化创新“被体验”

57岁的游客李桂平说,在老一辈人眼中,文化无非就是指书法、绘画作品的展示,以及传统歌舞形式的表演,“体验式”文化这种新名词,她以前听都没听说过。

文化如何被体验?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前往7坊街和新疆国际大巴扎一探究竟。

在7坊街内,你能看见新疆艺术家们现场制作新疆民族手工艺品,游客可以参与到雕塑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的体验中,还能参与DIY体验式购物。

李桂平说,她以前看画展,现在看艺术家现场作画;以前赏雕塑,现在与艺术家一起现场做雕塑,确实感觉大不一样。

而新疆国际大巴扎丝绸之路步行街内专门打造了一条40米长的丝绸之路手工艺品步行街,步行街完全按照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样子装饰,行走在其中,仿佛来到了喀什老城一般。

该步行街里共有13家商户,阿布拉江·吐尔孙经营着其中的3家,销售艾德莱斯绸、新疆地毯和木器,这些经营了11年的店,在去年发生了大改变,在单纯的商品销售中增加了商品制作展示部分。

“我家可是卧虎藏龙,我女儿搬来了传统艾德莱斯织布机,现场织丝绸;我两个弟弟也是民族工匠,现场制作地毯和木器。”阿布拉江·吐尔孙说,没想到这种体验式的销售成绩非常可观,以前逢旅游旺季,他们一天也就收入2000多元,现在,收入增至1万元左右。

张晓龙说,这条步行街以前少有人驻足,13个商铺中一半都空着。去年他们尝试文化转型,将其打造成“体验式”步行街,从商户中挖掘工匠并整合到一起:有人现场制作热瓦甫、冬不拉等民族乐器,有人架起胡杨木棒子现场织地毯,有的人现场缝制维吾尔族小花帽……如今,这条步行街一铺难租,商户收入大幅增加,“十一”期间,步行街内被游客挤得水泄不通,商户脸上洋溢的笑容足以说明他们幸福指数的提升。

新疆文化产业“走出去”

文化产业发展如一阵春风,吹活了新疆广袤的大地,在新疆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走出家门,多次与内地城市交流。

2009年10月,7坊街在北京798组织了首次新疆艺术作品展,这也是新疆第一次如此大规模、整体性地对外进行艺术交流与展示。该展览以新疆艺术家的绘画、摄影作品为主,辅以音乐、服装秀等表达形式,单日客流量过万人,通过展览,激发了很多人的新疆旅游计划。

“在新疆做文化产业,不仅仅是做好文化、做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要履行文化所具备的社会责任。”宋青松说。

今年,新疆国际大巴扎也开始尝试“走出去”发展,今年年底,新疆国际大巴扎餐饮品牌“疆范儿”将入驻北京丰台万达广场和武汉汉街万达广场,届时,北京人和武汉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新疆歌舞表演、品尝新疆美食、参观新疆工艺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