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院开了张,禅意文化上了墙
2017-01-24 14:12 点击:
文化大院开了张,禅意文化上了墙 西水夼村的文化味更浓了
“柏油路、水泥道,这个别的村也能有,但像这样的文化大院、书画墙他们哪个村有?”昨天,记者走进经过连片治理后的福山区张格庄镇西水夼村,村支部书记赵文泉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次连片治理后,我们村的文化味更浓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滋润了!”
YMG记者滕新书摄影报道
西水夼向来是个文化村
福山区张格庄镇西水夼村是一个只有80多户、200多人的小村子,小村三面环山,有路东西横穿,是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昨天,记者从福山区张格庄镇驻地驾车前往西水夼,车到村西路口,就看到一座牌坊两边的对联:“恩德廉明惠,温良恭俭让”。“这也是西水夼村的辈分排名。”陪同记者采访的张格庄镇政府工作人员张浩告诉记者,清朝康熙年间,有赵氏兄弟从东汪格庄迁此建村,因此地处在山夼,泉水长流,故名水夼。水夼后来以夼为界分为东、西水夼,此村居西称西水夼,村民基本都是赵姓人家,辈分排序就是“恩德廉明惠,温良恭俭让,荣华保健昌,福禄寿安康”,一听就很有文化味,可见西水夼这个文化村名不虚传。
据西水夼村里的老人讲,明朝嘉靖年间至清朝道光年间,登州府在西水夼村办起一座公办学校———太学,西水夼人的文化味就是从那时开始培养起来的。虽然这段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西水夼的“吕剧团”还常到周围其他村庄巡演,很多人都记忆犹新。10多年前,西水夼上世纪60年代第一个大学生赵耘生退休后回村,闲暇时就免费教村里人画画,西水夼因此出了不少能写会画的人,以至于如今福山大部分广告设计公司都是西水夼人开起来的。
禅意文化上了村民墙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进村,记者一抬眼就看到西水夼村民家外墙上的一幅幅画,而且多配文字。“苦也罢,乐也罢,酸甜从来拌苦辣。笑口常开大丈夫,苦也哈哈,乐也哈哈。”“白天坐,晚间卧,每餐能食两碗多。世态炎凉经历过,得失是非已看破。对的是他,错的是我,争什么?”“这些通俗易懂、饱含哲理的语句虽然并非出自古人或伟人之口,但也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西水夼村支部书记赵文泉告诉记者,它们是出生在西水夼的一代大家赵文竹的哲理名言———“人生十二悟”和二十四首“清心歌”。
今年62岁的赵文竹少年失学,但自学成材,以独创的玻璃画、水泥画出名,并走出西水夼,到北京举办了画展。在四十不惑之年,已经成名的赵文竹又隐居北京燕山脚下,创作了富有禅意的大量诗词、杂文、小说和书画作品,并结集为《文竹禅艺丛书》出版,被称为“禅意大师”。西水夼村被张格庄镇纳入连片整治工程后,远居北京的赵文竹就邀请他的朋友———著名画家爱新觉罗·宝库、欧阳朴石夫妇来到他的家乡,执笔打造了西水夼的壁画文化墙。“在连片治理之前,我们就根据每个村不同的特点量身裁衣,分别确定了各村不同的风格,以往就以文化村著称的西水夼村被定义为‘禅意文化村’。”福山区张格庄镇党委政工书记史广兴告诉记者,为了打造这个“禅意文化村”,镇里联系上了赵文竹,让他回村主持文化墙的绘画及书法工作。“画画的时候,我们村懂绘画、会书法的10多位村民一起上阵打下手,几乎是不分黑白地忙活,把赵文竹的‘人生十二悟’和二十四首‘清心歌’全部绘制到了墙上。”赵文增说,“这要论起来,几百平方米的壁画得值成百上千万元,这些墙可是‘最值钱’的墙了。”
赵文竹捐建文化大院
除了文化墙,赵文竹还捐建了一栋二层楼的文化大院,其中二楼200平方米的地方全部用于村民陈列书画作品,举办绘画、书法笔会。
“以前大家都是三三两两地在家里或拉或唱,或书或画,现在有了文化大院,这个大院以后就是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了,我们还准备举办全市的农民书画展呢!”正在文化大院忙活装修的赵文友告诉记者,他也是西水夼村人,今年57岁,以前在文化馆工作,之所以能走上这条路,也是因为他们村的文化氛围好。
除了文化大院之外,这次西水夼的治理费用全部由政府负责,几乎所有村民门口的街道、路面都硬化了,有的地方铺上了方砖,有的地方铺成了沥青路面,广场上铺了大理石,街边路角空闲地方就栽花种草。村里还修砌挡墙,粉饰墙体,安装了32盏路灯,建起了两处休闲广场,安装了6组健身器材。如今的西水夼山青水秀面貌新,写字作画人精神,不仅村里的老百姓觉得好,很多在外工作的人回来看了后也连说想不到变得这么好,不少人还回村整修老房子准备常回来住住。
“城里人都羡慕农村的青山绿水。”在烟台工作、已经回村整修好老房子的赵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他三天两头回村里,冬天烧上热炕比在城里住得舒服多了。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上一篇:推动文化名城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下一篇: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