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总工会旧址:小巷中的工人运动发源地
厦门总工会旧址。
厦门总工会成立大会。(资料图)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陈冬 谢晓伟)大同路,曾是厦门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取义“世界大同”。如今,繁华褪去,成为市井中的寻常巷陌。从大同路185号拐进一条寂静小巷,全国仅存的4个总工会旧址之一——厦门总工会旧址,藏身其中。
土堆巷68号的“小红楼”(因外墙由红砖砌成而称),孕育了大革命时期厦门工人运动的一栋重要建筑。正门的横梁上,悬挂着一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上将题写的“厦门总工会旧址”牌匾。楼前立着一块文保石碑显示,这是1961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保单位。
93年前,“小红楼”曾叱咤风云,如今虽修复一新,少了一些烽火岁月的沧桑,但推开木门,就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27年1月24日,厦门总工会在此成立,引领厦门工人开展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力推动了厦门乃至闽南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掀开了厦门工人运动史新的篇章。
现在的厦门总工会旧址,已作为陈列馆,重现厦门工人运动的红色记忆。透过一个个镜框,仿佛能感受到工人们高昂的运动声势,听到他们震耳欲聋的呐喊……
缘起 厦门工人阶级诞生于特殊社会形态
近代厦门曾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厦门工人阶级是在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厦门创办船舶修造业和航运业,后又在厦门口岸兴办原料加工工业、轻工业和电讯业。由此,厦门近代工人阶级在外国资本经营的企业中诞生,并在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兴办的企业中成长壮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和剥削,决定了工人阶级是一个最先进、最革命、最有战斗力的阶级。
1919年发生在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厦门工人阶级在长期的斗争中觉悟程度和组织纪律性不断提高,它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厦门建立地方组织的阶级基础。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1926年2月,中共厦门大学支部在囊萤楼成立,罗扬才任支部书记,这也是厦门地区乃至福建省的第一个党支部。党组织建立后,积极在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直接领导厦门地区的工人运动。
1926年5月,厦门第一个半公开的工会——厦门店员总工会成立,约200名店员出席成立大会。随着基层工会的建立与发展,同年11月,厦门工商学联合会成立时,有9个基层工会的工人参加成立大会。
1926年底,中共厦门地方组织就着手进行有关成立厦门市总工会的筹备工作。1927年1月,中共厦门市委正式成立后,立即把成立总工会摆上了议事日程。
成立 将厦门工人运动推向新的阶段
在厦门总工会原组织部部长粘文华的回忆录中,记录了当年总工会成立的情况:“厦门总工会成立之前,召开了多次筹备会,筹备委员随着当时基层工会不断成立而逐渐增加。‘厦门总工会’大牌,是一块油漆的木牌,白底黑字,一米多长,一尺多宽,是在成立前就准备好了。”
1927年1月24日,总工会成立当天早上,“厦门总工会”的大牌被挂在了门口左边。那一天,从上午到下午,通往“小红楼”的土堆巷,人潮涌动,川流不息。一批批工人穿着整洁,喜气洋洋地前来祝贺自己组织的诞生。
成立大会在晚上举行,会场设在二楼中厅。由于当时电力不足,灯泡少,光线不够明亮,工人们便把事先准备好的蜡烛点燃,把会场照得一片辉煌。
会场正中摆着一张桌子,上面罩着红布。墙壁上,挂贴着基层工会、社会团体送来的“劳工神圣”横匾等各种礼物、彩旗,所属的23个基层工会派来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厦门学生联合会、厦门农民协会和厦门商民协会等团体代表也应邀参加了盛会。
大会通过了总工会章程,选出30多名委员,罗扬才任委员长、杨世宁任副委员长、吴世华任秘书长、粘文华任组织部部长、柯子鸿任宣传部部长等。
成立之初的厦门总工会,只有公章一枚、手摇电话机一部、油印机一台。当时总工会脱产干部的工资很低,每月8元至10元,但是大家从不计较,积极热情、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成立之初,厦门基层工会只有23个,会员1万余人。到同年4月,基层工会增至30多个,会员增至2万余人。
厦门总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共厦门市委的领导下,厦门的工人阶级已经广泛地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把厦门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1927年4月9日凌晨,厦门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事变,派兵包围厦门总工会,逮捕了罗扬才、杨世宁等工会领导人。同年6月2日,罗扬才、杨世宁在福州被秘密杀害,厦门的工人运动被迫转入地下。但是,厦门工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刀吓倒,他们又勇敢地投入新的斗争。
保护 三次大修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84岁的薛加宾,是厦门总工会原宣教部部长,1996年退休后,又在总工会旧址工作了10余年,和王炳信、钱启源两位老同志一起负责收集历史资料和相关图片,撰写《厦门工人运动史》,参加筹建总工会旧址陈列馆。每次踏进“小红楼”,薛加宾都心生感慨。
为何总工会会选择在“小红楼”成立,薛加宾解释说,因为旧址所处位置特殊,既繁华又隐蔽,可进可退,要来的人可以从不同方向进出,既安全也便于掩护和撤退。周边商铺多,码头也不远,工人相对集中,利于开展工作。
“小红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真正的保护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要说对厦门总工会的守望,必然不是一个人的守望,而是众人的守望。”薛加宾说,当时这栋楼一度成为居民住房,最多的时候住了11户人家。有市政协委员提出保护这栋老建筑的建议,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专门拨出解困房指标,协调解决楼内住户的搬迁难题。
后来,“小红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前后历经三次大修和几次小规模的修复提升。现在,厦门总工会旧址陈列馆作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有“不灭的火炬——厦门工人运动历史展”“改革开放40年厦门工会成果展”以及罗扬才、杨世宁烈士生平事迹介绍和工作、居住处复原陈列,红色岁月里的红色记忆,让参观者在驻足凝视和认真聆听中,接受洗礼,感悟初心。
【人物】
罗扬才
罗扬才生前是厦门总工会委员长。1905年生于广东大埔,1921年3月进入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1925年6月加入共青团,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2月任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厦门大学支部书记。
杨世宁
杨世宁生前是厦门总工会副委员长。1906年生于福建龙岩,1922年9月,杨世宁考进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1926年在厦门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之后,曾积极活动于上海、广州。
1927年,罗扬才与杨世宁等人共同领导厦门工人进行了以“二五”加薪为目标的“罢山罢海”斗争。1927年厦门四九反革命事变时,两人被捕入狱。1927年6月2日,罗扬才与战友杨世宁一起在福州鸡角弄被秘密杀害。
【名片】
厦门总工会旧址位于厦门大同路土堆巷68号,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系主体二层、局部三层的西式红砖建筑。1927年1月24日,厦门总工会在此成立,引领厦门工人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旧址现已辟为陈列馆。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搜索“厦门党史方志”或“Xiamenshizhi”,关注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