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第四站:红军在这里进行了改变命运的通道转兵
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广场上,一座栩栩如生的群雕巍然耸立。雕像中的毛泽东微微扬起右手,坚定地引领着红军前进的方向。
邹贤松向记者展示他父亲邹盛栋(左)的照片。老红军邹盛栋负伤后被侗族妇女收留,并收为义子。
红军长征时,在恭城书院召开了通道会议,会议促成了改变红军命运的“通道转兵”。均为长沙晚报特派记者 邹麟 刘琦 摄影报道
星辰在线8月22日讯(长沙晚报特派记者 刘琦 吴颖姝)一场雷雨过后,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古朴的恭城书院里,点亮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1934年冬,经历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由从苏区出发时的86000余人锐减到30000余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就在书院的一间小木屋里,中央红军负责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辩。随后,一封“万万火急” 的电报被送往各军团一线指战员的手中。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通道会议”,会议促成的“通道转兵”,使中央红军暂时摆脱了险境,奏响了长征伟大战略转折的先声。
重走长征路第四站,长沙晚报特派记者来到了湖南通道。如今,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广场上,一座栩栩如生的群雕巍然耸立。雕像中的毛泽东从容淡定大步向前,那微微扬起的右手,坚定地引领着红军前进的方向。
长征·忆
掩护主力部队,八名红军战士跳崖牺牲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溪口镇的小水村因“两水相逢”而得名,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村子里有座总关桥,建于清朝末期。从这里向东便是邵阳、长沙,往西路过恭城书院到贵州,往南经通道县城前往广西。
1934年9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西征由绥宁县黄桑坪向通道杉木桥前进。“红十八师已大部分过了小水,突遭敌军截击。敌军占领了小水大坡界主峰,阻止红军西进。为了牵制住敌人,占据大坡界山腰高地的红军掩护部队浴血奋战3个多小时,34名红军指战员英勇牺牲。”小水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良带着记者一路攀登,找寻当年这场战斗留下的遗迹。
长征历史研究专家蔡建勋介绍,小水战斗中,八名红军战士在敌众我寡、弹尽粮绝、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集体跳下高地西面50多米的悬崖壮烈牺牲。红军主力在掩护部队的掩护下迅速抢占驾马制高点,傍晚向驾马之敌发起猛攻,突围后挥师南下。始建于 1991年的小水战斗纪念碑记录了这场惨烈而悲壮的战役。
李明良的奶奶石益秀在世时,经常讲起给红军送饭的故事。当年,红军突围后,枪炮声逐渐消失,石益秀与婆婆杨红芳胆子特别大,去给受伤的红军战士送饭。“我奶奶告诉我,语言不通,红军伤员接过饭后没吃,扑通一声就给我太婆和奶奶跪下了,那是在谢恩呢!”李明良说。
“这里就是当年红军挖的战壕,他们就是趴在这里伏击山下的敌军。敌军当年在驾马制高点留下的四个作战工事也尚存。”李明良指着纪念碑后的一个坑洞告诉记者。1992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到北京拜访曾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将军。听说了修建小水纪念碑的事情,萧克将军激动地说:“小水吧,是通道的小水吧!”他提笔写下“红军精神永存”六个大字,这六个字被刻在了纪念碑上,也刻在了通道人民的心里。
恭城书院里,红军命运悄然转变
见证通道转兵历史的恭城书院,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一座侗族古书院。记者随着书院负责人杨熙一同步入这座经历了200多年风雨历程的古书院,飞檐翘角的门楼雄伟壮观,长满青苔的石板台阶默默诉说着那些过去的故事。
1934年12月12日下午,恭城书院里,寒风彻骨。关系到红军命运和中国革命前途的临时会议——通道会议正在这里举行。会议由周恩来主持,讨论的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杨熙介绍,当时李德、博古仍坚持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毛泽东不同意,他分析了形势后说,不能钻进敌人布置好的口袋,而应避实就虚,甩掉眼前的强敌,到贵州去。
会议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这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也是他的意见第一次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
史料记载,当天晚上7时半,中革军委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西入贵州的“万万火急”电令。12月13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突然改变行军路线,分两路转兵贵州,把几十万追击的敌军统统抛在湖南的西南地区,使敌人在湘西消灭红军的企图破灭。
通道会议旧址今犹在,并按照当年史实进行了场景还原:七个人的会议,毛泽东当时作为中央候补委员,坐在长桌一角,房间里似乎还弥漫着当年那千钧一发的紧张,而窗外已是82年的沧海桑田。
长征·访
侗族妇女收红军伤员为义子
从通道县城驱车约20公里,记者来到了梨子界红军烈士墓。墓旁被炸断树干的老樟树是梨子界战役的见证者。1934年12月10日,由彭德怀任军团长的红三军团作为左路军从广西龙胜县进入湖南通道。在梨子界,红军遭遇广西军阀及国民党地方武装的阻击及敌机轰炸,数十名红军指战员牺牲。红军离开后,当地群众自发行动起来,捡拾在梨子界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遗骸,将他们集中埋葬于此。
红军战士邹盛栋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负伤的。生于江西上饶的邹盛栋14岁便参加了红军,后来成为了一名司号员。“我父亲在梨子界战役中,头部、眼部、背部都受了重伤,没能赶上大部队。”邹盛栋的儿子邹贤松介绍,父亲奄奄一息的时候,是临口镇的侗族妇女刘秀英将其收留。将邹盛栋接回家后,刘秀英为他烧茶煮饭,精心治疗伤口。为了躲避特务的盘查,刘秀英便让邹盛栋随夫家姓李,为其改名为“李道德”,并将他收为义子。
后来,邹盛栋在当地成家立业,生有四子三女。为了报答李家的救命之恩,四个儿子中两个姓邹,两个姓李。2012年,97岁高龄的老红军邹盛栋离开人世。如今,说起老红军的故事,村里人人皆知。
长征·变
发展旅游,最美侗乡华丽绽放
通道转兵给当地留下了珍贵的红色遗产。通道转兵纪念馆收集了300余件红军长征过通道时的相关资料和红军文物,成为红色旅游热门景点。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陈前君介绍,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皇都侗文化村、芋头侗寨、万佛山、龙底,都成为了通道旅游的“金字招牌”。“目前,通道转兵纪念馆正在加紧提质改造,今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将在这里举行。”陈前君说。
从怀化经包茂高速前往通道的路上,路两侧风光旖旎。通道老县城内,大建设、大发展的剧情正在上演。新县城的“一江九桥”夜景美得醉人,“湖南的香格里拉”名不虚传。
走进芋头侗寨,记者发现寨子里的每一个人基本上都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广场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正在上演,所有的演员都是本地人,无论是舞台美术,还是表演功底,都不输给专业的演出团队。目前,芋头侗寨旅游业已经从过去的起步期,到达了现在的发展上升期。
吴永科是土生土长的侗家阿哥,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侗族大歌传承人。2002年,20岁的吴永科踏上了去广东打工的路,在一家工厂里做了缝鞋工人。后来,他又跑到张家界、桂林等地的景区吹芦笙赚钱。
“通道发展旅游后,我就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带领村里的妇女、老人在芋头侗寨里搞文艺演出,后来跟我一样回乡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吴永科介绍,他的父亲搞了几十年的文艺工作,他从小就耳濡目染,深受父亲的影响。如今,吴永科是艺术团里的侗歌指导老师,而他们自8月1日开始公演的民俗歌舞节目一天也没停过。
(特别鸣谢:特邀文史顾问国防科技大学蔡建勋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