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离“男主内”还有多远

2018-08-31 21:02    点击:    

    “男人如果不在早晚高峰期穿正装挤地铁,就会被视为异端”

    确诊患有肉状瘤病那年,守一刚满30岁。这种病能令全身产生炎症细胞,肉芽会在各个器官之间游走、生长。守一在东京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每个月光加班时间就长达120个小时,生病后,他再也无法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结婚刚一年的他还没有孩子,为了不连累妻子喜代子,他提出了离婚。

    但喜代子把他骂了一顿。“我出去工作挣钱,你好好待在家里养病。”她斩钉截铁地对丈夫说。

    那时刚进入21世纪,在郊区开往市区的通勤列车上,几乎清一色是身穿深色西服、手提公文包的男人,很少见到女性。

    喜代子找了份图纸设计师的工作。而对守一来说,从上班族变为“家庭煮夫”的日子并不好过。去便利店采购时,他觉得周围每个人都在用目光审判他,因为“一个成年男人如果不在早晚高峰期穿正装挤地铁,就会被视为异端”。为了避免被评头论足,每次出门前他都换上西服,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路过的上班族。这种生活持续了两年,直到喜代子升职加薪。

    “我意识到,如果我全心全意支持她的事业,而不是一门心思盼望病愈回归工作,家庭收入反而能增加。”他告诉香港《南华早报》。

    彻底接受全职丈夫的身份后,守一把头发染成了金色。“在那个年代,没有哪家公司会录用发色鲜艳的男人,甚至连面试机会都不会给。金发是我向社会发出的战书,以及成为全职丈夫的宣言。”

    守一的父亲是商人,经常夜不归宿;喜代子的父亲是上班族,很少在家。守一相信,如果不是因为这场大病,他们夫妻俩多半会重复上一代的家庭模式:整日操持家务的母亲、陌生人般的父亲,还有几个跟母亲关系亲密、面对父亲无话可说的子女。

    39岁的堀込泰造的情况有所不同。他毕业于东京大学,曾在日本知名车企当工程师。2007年他的儿子出生了,但妻子决定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不想放弃难得的机会。堀込请了两年假,在家照顾孩子,得知妻子的学业要延长一年后,他决定辞职。如今,他在家照顾两个儿子,业余时间做做翻译工作,妻子成为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

    “我觉得由哪一方照顾孩子或者操持家务都可以。”他告诉《日本时报》,“实际上,男人唯一不能代替女人做的事,可能只有哺乳。”

    从“育儿男”到“软饭男”

    近年来,从职场转战家庭的日本男性明显增加,这种现象催生了新名词:Ikumen(育儿男)。

    Ikumen是从日语ikuji(育儿)和英语men(男人)而来的复合词,意指与传统男性相比承担更多育儿和家务职责的现代男性。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日本男性希望对家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丈夫也好,父亲也好,都应该更多地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孩子。”大学教授石井正子告诉《日本时报》。

    然而,在男权思想根深蒂固的日本,社会默认男人在公司是拼命三郎,在家是顶梁柱。“‘大叔’应该是严肃而不苟言笑的,他们不懂温存体贴为何物,喜欢板起脸来说教,而且不修边幅,散发‘加龄臭’。”《日本社会学》杂志写道,“家庭煮夫?听起来像个笑话。”

    育儿男被不少人嘲讽为“Himo”(绳子),即没有工作和收入、靠女人养活的“软饭男”。这个词源于日本古老的职业:海女。她们以捕捞海鲜为生,下海时将绳索绑在腰间,绳索的另一头握在丈夫手中。这些男性像他们手中的绳子一样依附在女性身上,靠妻子的劳动过活。

    “软饭男”在日本兴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女性经济地位提高,有些富有的女性甚至愿为男性一掷千金。她们在家庭或婚姻中得不到重视,便向外寻找安慰,使得“牛郎”产业兴盛起来。

    午夜时分,东京街头的香格里拉酒吧响起了这个夜晚的第一声“香槟铃”。在编排有素的舞步中,一群身形苗条、穿着时尚的年轻男子众星捧月般围住一名女性,深情地对她唱起情歌,赞美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公主。“香槟铃”只为消费超过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456元)的女性敲响,但这不算高消费。店里一名员工告诉《南华早报》,他见过有个地产富豪的女儿一晚就花了3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4万元)。

    香格里拉酒吧是家牛郎店,店里只雇年轻男性,工作是取悦女性。他们的职业技能包括唱歌、跳舞,还有高超的交谈技巧,当然外表也要说得过去。在这里,他们的角色是完美男友,说得了甜言蜜语,也当得了“树洞”。不过,一切都以不菲的消费为前提。

    店里的女顾客形形色色,有成功的女老板、富裕家庭的主妇,也有入职不久的女助理,只在发薪日来“挥霍”一番。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光顾牛郎店并不代表女客年老色衰。

    23岁的美夕外表极富魅力,从18岁起就常来香格里拉。“在这里,我能暂时忘记一切,明天又能‘满血复活’。无论我说什么,他们都认真倾听,而且给我直率的建议。”她告诉法新社。

    27岁的商人妮塔每月在店里花费大约1万美元。这个月,她捧的对象是一个把头发漂成金色的男孩,他气质阴柔,笑容带些孩子气。“日本男人不体贴,不会表达感情,但牛郎们会像对待女王一样对你。我想要别人宠我,不管要花多少钱。”她说,“我是为快乐花钱,不是为男人。”

    法新社指出,如今富裕的日本女性越来越多,当她们在传统的关系模式中受挫,便把一腔柔情转移到牛郎身上。“牛郎的存在是为了填补她们生活中的空虚。我们精心照顾女性的所有需求,听她倒苦水,对她说好话,满足她的一切幻想。”一名牛郎说。

    日本为什么对“家庭煮夫”说不

    牛郎在日本仍然是极少数,社会主流观念并不认同男性从事这种职业。是什么让日本社会对男女互换性别角色“消化不良”?

    《南华早报》指出,日本政府曾长期认为职业女性是造成少子化的罪魁祸首:女性一旦走上职场,就会推迟婚育年龄,甚至选择不婚不育。女性获得的报酬和晋升机会始终比男性少得多,特别是生育后,她们往往只能找到低收入的临时工作。未生育的日本女性平均收入比男性低30%,生育过的则比男性低61%。此外,如果夫妇二人都工作,所得税会比只有一人工作时高很多。因此,只要丈夫收入尚可,大部分日本女性生育后只有家庭主妇一条路可走。

    如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让首相安倍晋三把目光转向主妇。据《日本社会学》报道,有分析称,如果为家庭主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她们回归社会,将使GDP增长16%。为了给主妇们创造再就业环境,鼓励男性投入家务劳动便必不可少。

    然而,让男性回归家庭并不容易。日本传统观念视加班为荣,如果男人以家庭优先、工作第二,在别人眼中等同于不负责、不称职。日本男性上班族平均每天只抽出半小时与家人互动,很多人把请产假当成职业生涯的终结。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孩子的日本男性中,休产假的不足3%。

    “‘育儿男’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视之为理所当然并甘之如饴,但他们面临种种社会偏见。很多人无法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身来,不得不把家务扔给妻子。”在《日本酷男:新男子气概调查》一书中,作者之一汉娜·瓦萨罗写道。

    “表面上,年轻的日本男人不同于老一辈啰嗦又讨厌的‘大叔’,他们展现出一些女性特征,比如体贴、注重仪表、照顾孩子等,但这些行为仍在符合男子汉定义的框架内,比如坚强可靠,保护弱小。二战后形成的性别分工和男性统治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该书另一位作者布里吉特·斯蒂格指出。

    日本著名漫画家平村名子的漫画《HimoZairu》讲述了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漫画里,一群男人身穿家居服,学习做饭、洗衣、刷盘子等。“没钱、没工作、不招人待见,我一无是处,要去当‘绳子’啦!”这部漫画的海报上写道。

    “这部漫画取材于我自己的经历,角色原型是我的助理等男性。”平村告诉日本《朝日新闻》报,“我建议那些生存技能不多的男性,不妨试着从女性身上寻找机会。”

    《HimoZairu》一出版,就引来“板儿砖”无数,很多人指责作者“瞧不起助理,也瞧不起男人”。《朝日新闻》称,日本社会对男性期待很高,不但要有份好工作,还要拼命往上爬,因此平村的理念是“不可饶恕的”。在舆论猛烈抨击下,这部漫画只出了两期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即便安倍政府大力鼓吹“妇女经济学”,要把洗衣做饭叠袜子的女人换成男人,似乎还是个遥远的梦。

    “无论选择哪一种角色,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早春3月一个周末的下午,东京四谷区一场相亲会吸引了30名单身男女参加。这场相亲会的特别之处在于,报名的男性愿意当“家庭煮夫”,而报名的女性需要这样的伴侣。

    “如果以后有孩子,我愿意承担起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的职责。”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35岁男子告诉《日本时报》。另一名47岁男子表示,如果妻子想去工作,自己愿意支持她。“我真心喜欢洗衣、做饭这些家务活儿。”他说。

    相亲会由“全职丈夫之友秘密协会”主办,他们的宗旨是打破社会性别偏见,建立多元化的家庭关系。协会成立于2015年,首批成员是20多名全职丈夫,他们通过网络相识,迄今已举办了多场活动,目标是,到2020年让30%的夫妇采用“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模式。这个目标并非心血来潮——安倍晋三曾提出,要在2020年前让管理层的女性比例升至30%。

    一家名为“育儿男大学”的企业开设课程,教授男性如何与女性沟通、给婴儿洗澡、穿衣,还给他们穿上7公斤重的“怀孕马甲”,以体会女性的难处。“我打算设计一种证书,证明参加过课程的男性有能力照顾孩子、支持妻子。”课程导师秋山武告诉英国路透社,“婚介机构可以把这张证书当作卖点之一,宣传男性的‘附加价值’,让他们在婚恋市场更有吸引力。”

    “我们想让婚姻多一些可选择的生活方式。”堀込泰造说,“我们希望建立更灵活、更多元的社会,让人们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家庭角色,而无论选择哪一种角色,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