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实力时尚幸福石城迈进

2017-10-21 22:43    点击:    

石 宣 文/图

砥砺前行创辉煌,感恩奋进再扬帆。5年来,石城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省委“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以“六大攻坚战”为着力点,以“攻项目、整环境、提效率”为主旋律,着力打造“四个示范区”,朝着实力时尚幸福石城迈进。

以脱贫攻坚为统领 建设“精准扶贫创新示范区”

一是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优先关注深度贫困,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深度贫困群体低保常补制度或五保全覆盖。大力推进乡风文明行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积极开展面向贫困家庭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干部履职动力、能力、绩效“三提升”,激发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深入实施“千人铸造计划”,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是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完善“3+X”产业扶贫模式(“3”是指大力发展烟叶、白莲、乡村旅游,尽力吸纳贫困户通过参与“烟、莲、旅”产业增收致富,“X”是指因户因人选择参与其他若干特色种养产业增收脱贫),着力提升白莲等主导产业,加快白莲保鲜设施和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做好“互联网+”文章,推动特色农产品上线,提高产品效益。发挥赣江源农业开发公司作用,引导贫困户利用荒山、荒坡、屋顶等参与光伏发电,做实光伏扶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深化电商扶贫。紧扣“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鼓励贫困户通过资产入股、参与建设管理、开办农家乐等方式,实现旅游扶贫。

三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突出贫困村,兼顾非贫困村”基本思路,落实国开行贷款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项目,执行脱贫攻坚工程项目“绿色通道”政策,推进“七改三网”和“8+4”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确保农村旧貌换新颜。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现25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目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强力查违拆违,扎实开展圩镇环境、农村空心房整治和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三个“一体化”综合项目建设,确保“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提升一个村”,有效推进秀美乡村建设。

四是办好办实民生实事。将无力脱贫、无业可扶“两无”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常补对象,提高农村低保整户保障比例、户均保障人口和常补对象比例。严格执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力度,保障农村无房户或危房户的基本住房安全。加快公租房项目、城北滨江公园、石城中学新校区等民生工程建设。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3+1+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五道医疗保障线”,降低贫困户住院个人自付费用。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利用好“石城教育慈善专户”、常青义教驿站等平台作用,促进教育资源向贫困人群倾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以“四位一体”为路径 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

以“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集群产业”四位一体为路径,通过全景化打造、全产业融合、全链条发展、全方位宣传,力促旅游业全空间、全时段、全要素发展,石城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排头兵,成功承办2017年赣州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一是提档精致县城。坚持以水为“带”、以路为“轴”、以园串“珠”、以道为“景”,加快建设以旅游集散中心、城北滨江公园、石城中学新校区、琴江廊桥、闽粤通衢街区、城南城北高速出口改造和县城“一江两岸”提升项目为支撑的新城区,大力推进以通天寨景区提升和兴泉铁路站前广场项目群为支撑的城南新区,以颐高电商产业园和睦富森林温泉小镇项目群为支撑的城北新区,以及以石城工业园、石城中学新校区和西城体育中心项目群为支撑的城西新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中提、南联、北延、西扩,全面提档升级。深化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三城同创”,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精致县城。

二是扮靓秀美乡村。整治村容村貌,引导移风易俗,记忆美丽乡愁,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出小松古井、琴江大畲、龙岗水庙、珠坑良溪等一批特色生态村、特色文化村、特色产业村。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的思路,加大现代农业培植,使广大农村清爽整洁、宜居宜游,呈现“春看油菜花、夏赏百种莲、秋观金鸡菊、冬览山间林”的美丽景致。石城县百里荷花带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大畲旅游新村获评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被列入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三是做优特色景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会参与”思路,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利用,切实使“精品更精、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引进省旅游集团、福建天沐、广东古兜、杭州赛石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发20余个景区项目,夯实景区基础设施,实施景区创A计划,深化旅游内涵,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构建北部客乡莲韵文化休闲区、中部山地温泉休闲养生度假区、南部赣江源头田园生态体验区和百里荷花观光带,形成“一心三区一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随着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和第四届、第五届旅游文化节等活动的成功举办,特色景区对外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幅提升。

四是壮大集群产业。围绕构建“旅游兴旺引领,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齐振兴”产业发展新格局目标,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壮大。加快鞋服产业园建设步伐,重点扶持阿迪达斯、新百伦领跑、奇酷等品牌鞋企做大做强,使现代鞋服成为百亿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中国鞋材网发展,推进国家级或省级鞋材和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总部大楼建设;做强做大绿色食品和旅游商品开发;推进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快电子商务、现代商贸、健康养老、城市文化综合体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使配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更具实力。

以转型升级为抓手

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一是争当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样板区建设排头兵。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建设和“净空、净水、净土”行动,确保“天蓝、水清、地绿”。建立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联席会议制度,改变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力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风景林建设、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五大工程;深入实施覆盖城乡的“河长制”,加快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坚决关闭有污染的养殖基地,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划定生态红线,严格保护全县耕地保有量;探索村民自建、以奖代补、民间资本参与等水土流失治理机制;组建水投公司、林投公司,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力争省级层面设立赣江源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二是争当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建设示范县。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严把准入关口,坚决不上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发展生态产业,突出发展休闲旅游业,做大做强生态农业、低碳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环保型技术创新和推广,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等示范工程,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绿色出行,引导干部群众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

三是争当生态扶贫共建共享发展示范区样板点。牢固树立生态民生观,推进生态文明共治共享,让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福利。抓实生态扶贫,实施生态移民行动计划,推广“绿色产业+扶贫”模式,落实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政策,优先聘用贫困群体为护林员、森林防火员等。推进生态资源共享,逐步探索通天寨等县内景区向市民免费开放,实施城市拆围透绿行动计划,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绿地配比要求,实现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进绿色城镇化。

四是争当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先进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化、实体化推进机制,通过抓实具体项目提升工作水平。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以及约谈制度,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问题立即查处,绝不姑息。

以产业集群为支撑

建设“赣闽粤长产业合作示范区”

一是夯实平台筑好巢。加快兴泉铁路石城段建设步伐,争取南丰至瑞金城际铁路石城段尽快开工,铺就对外合作快速通道。严肃清理园区用地,对投入不足、产出不高的企业适时“腾笼换鸟”。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新增园区面积不少于1000亩、标准厂房不少于13万平方米,相关功能日益完善。

二是抓实招商引凤来。聚焦首位产业,按照建链、补链、强链思路,制定完善招商引资地方性优惠政策,全产业链招商,全力招大引强。优化招商考核办法,招商任务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金融招商、商会招商、小分队招商;依托节会平台,开展多层次、高密度专题招商,每季度至少组织一场县级层面招商推介活动;对接策应央企入赣、民企入赣及“赣商回归”工程,实施石城籍在外企业家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凤还巢”计划。

三是强化帮扶保成效。健全县领导带部门对口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组建专业安商队伍,持续深入抓好“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用好工业发展引导资金,实施好“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转贷资金”等政策性金融措施,积极化解企业发展资金难题;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部分图片由温礼明、廖小斌等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