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新故事:佛山“大城工匠”的2016

2017-09-13 08:01    点击:    

  南方日报记者高绮桦 韩梦蕾报道:他做的水管内壁比头发还要细滑,只要一摸,就能感受到水管表面细微的杂质;他花了一年时间每天烤面包片和饼干,被朋友唤作“烘焙达人”,就为了将单一功能的微波炉升级为微蒸烤一体机;他潜心钻研3D金属打印设备制造,成功将零部件的加工成本降低10倍;他是企业的“质量守门人”,每天检查1000多个零件的生产、加工情况;为减少浆料对环境的污染,他啃下了免上浆生产工艺的硬骨头,制造出10多公斤的免上浆纱线……

  12年来,为了做出一款好的电饭煲,他每天都在研究如何煮好一锅米饭。他曾在2年内用2吨米不断地做饭,耗费了6000—7000张板材,练就只用鼻子一闻就能判断出米饭品质好坏的惊人技能……“我已经算不清煮了多少米。去年煮的米只会比2吨多,不会少!”美的生活电器部黄兵说。

  这是佛山多位“大城工匠”的2016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让“工匠精神”再次成为“两会”现场热议的话题。

  就此话题,6日,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在广东代表团开放日上第一个发言。他提出,佛山将在去年寻找和宣传“大城工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标准引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进一步增强各行各业“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快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

  “匠心是佛山制造业之魂”

  在中南机械的实验室里,为了优化一个设备的零部件,总经理助理胡建武正加班加点地工作,从配方、设备等方面着手,希望能降低零部件的加工成本,并缩短生产时间。

  “制造业是佛山之根,匠心是佛山制造业之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工匠精神永远是佛山坚挺的脊梁。”鲁毅说。去年6月,佛山市高规格召开首届“大城工匠”命名大会,向首批30名“大城工匠”颁发证书,以特有的方式向这座制造业城市中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致敬。

  作为一个全国闻名的制造业大市,佛山已形成了机械装备、陶瓷建材、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制造业兴则佛山兴,制造业强则佛山强”,在推动佛山从制造业大市走向制造业强市,从佛山制造走向佛山智造的背后,有千千万万敢于创新的佛山工匠在不懈努力。

  “结合‘互联网+’元素,我们为新推出的微蒸烤一体机设计了相应的软件应用。”从“烤鸡狂人”到“烘焙达人”,过去一年,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黄醒民爱上烤面包和饼干,研究了众多烘焙菜谱。在他的推动下,消费者只需要通过软件就能找到菜谱,还能将烹调想法等分享到网上。

  工匠精神成为推动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不仅仅是智能家电,云制造、柔性制造、物联网、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技术已经在佛山制造集群中蔚然成风,推动着佛山智能制造的发展。

  去年3月,东鹏、新明珠等10多家知名陶瓷企业共同成立佛山众陶联产业平台,志在打造中国最大陶瓷产业链服务平台。在这背后,是“互联网+”力量正在从供应链、产品研发、生产定制、市场开拓等各环节重塑佛山制造。同年10月,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成功开幕,昭示佛山打造全球“互联网+”中心的决心。

  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怀揣制造匠心的佛山正在迈向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的征途上加快赶路。根据佛山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佛山民营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近八成。在这些如繁星点点的中小民企背后,一批专注于各自领域的佛山制造“隐形冠军”正在崛起,他们用小产品做出了大市场,成为世界产业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在广东溢达集团研发中心里,高级工程师何小东拿起一根如发丝般粗细的纱线向客人展示,“这是全球最细的纱线”。2013年,何小东和他的研发团队攻克8个世界性技术难关,研制出700英支的纱线,比当时最细的纱线还要细212%,创下全球最细纱线的纪录并保持至今。

  “佛山人做的产品不比国外差,我们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胡建武说,工匠精神支撑佛山制造在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佛山迈向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的道路上,期待有更多创新求变、精益求精的新工匠,共同撑起佛山制造的脊梁。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白千:

  把水管内壁做得比头发还细滑

  从古至今,佛山就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也是工匠云集的地方。去年3月,以制造业立市的佛山开始了寻找“大城工匠”的活动,凡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并有贡献的人都可以成为工匠。工匠的定义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一员。

  技术研发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结果。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能出成果,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还记得,我和我带领的研发团队长年都在关注如何把管材内壁做到如镜面般光滑,从而减少水的阻力,让管道不容易产生水垢。要知道物品表面凹凸不平,要将内壁弄得比头发还要细滑,需要精心打磨,从配方、技术等多方面攻关,每次将内壁再磨光滑一点,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场硬仗。

  而这并不是产品国家标准要求,而是我们对“日丰管,管用五十年”品牌口号的坚持,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每次进行技术攻关的时候,我都会跟自己说一定要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压强原理,单位面积小,压强就大,专注于一件事,能量也就越大。

  当你专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件事有了生命。比如说,由于长期进行水管研发,在我看来,水管是有温度的,只要一摸水管,感受它的温度和表面细微的杂质,我就能知道它的详细情况,而这样的能力,需要日积月累、沉心于行业才能得到。

  当前,佛山企业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产品研发创新。在我看来,佛山企业很难从事大量基础性研究,与高校合作是必经的途径,但同时也要求企业自身有强大的研发部门,两者缺一不可。

  以日丰为例,去年我们联合广州大学、广州合成材料研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出具有高效持久抗静电性的聚烯烃管材,消除静电带来的安全隐患。我们分工合作,两家院所机构负责关键技术环节,日丰熟悉工艺、制造、市场,最终顺利将技术转化为市场化产品。

  此外,佛山在强调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继续关注蓝领工人的晋升通道。虽然目前不少从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起薪点比大学生高,但由于不少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也导致他们职业晋升渠道不畅通,影响其工作动力。因此,我建议制造之城要持续关注制造一线人员,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黄醒民:从“烧鸡狂人”到“烘焙达人”

  由于市民对厨房要求越来越高,不少人希望厨房往更高端、时尚、便捷升级,然而厨房升级需求却遭遇尴尬的现实,如大部分家庭厨房面积小,但厨房电器越来越多。

  去年研发的产品突破了以往微波炉主打单一蒸、单一烤的功能界限,实现了“微蒸烤”一体化。一台机器就能满足三种需求,十分实用,而这里面灌注了我们整个研发团队一年多以来的心血。

  在研发之初,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三个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又互相不影响。由于原来的烤箱设计是上下两个烤管的,但“微蒸烤”的上面已经安装了微波设置,下面有蒸汽设置,因此烘烤的功能就只能利用四周发热,将热量带入烘体的方式完成。

  考虑到当下流行的烘焙和烧烤需求,这个机器从一开始就非常“烤”究,我们希望让它拥有超越专业烤箱的烧烤水平,通过精准的温度控制,营造一个优秀的热风循环环境。也正因为此,我们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烤饼干之路。

  一开始,机器的热风从后面出来,导致靠近风口的饼干已经烤焦了,前面的饼干还没有熟。接着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将出风口均匀分布在机器的四周,比如先把左边的出风口堵住,通过烤面包片和饼干,研究右边的出风情况,待右边完成后,再研究左边的,如此反复测试、评估,得到数据再分析,最终用三个月时间才攻克了热风循环这一课题。

  在颜值方面,机器显示屏采用彩色触屏方式,并根据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功能进行设计布局,更人性化。当我们以为一切准备就绪,准备大批量生产前,却发现了一些小缺陷,又花了两个月时间进行改进,务求做到绝对可靠。事实上,我在这一岗位已经工作十年了,研究了众多国内外同类型的产品,发现我们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甚至有赶超的趋势。

  比如说,结合互联网+元素,我们为产品设计了相应的软件应用。消费者通过产品制作食品后可以将对应的食谱和照片分享到网上,我们也会在日常的研发中不断推出新的菜单,将好的烘焙方式和经验介绍给消费者,让他们爱上使用这台机器。

  以前媒体叫我“烤鸡狂人”,现在有不少朋友叫我“烘焙达人”,常邀请我给他们做一些烘焙食品,我也非常乐意。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我在烹调研发的路上越走越远,即使加班加点做实验,也不觉得累。我想这也是工匠的一个特点,每天重复认真地做好一件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再坚持。

  中南机械总经理助理胡建武:用3个月将零件成本降低10倍

  这是我在中南机械工作的第22个年头,从学徒、技工、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技术总监,到而今的主抓技术研发和技工培训的总经理助理,一路走来十分不容易,也正是“要不然不做,一做就要做到最好”的理念支撑我坚持下来。

  对于去年佛山挖掘“大城工匠”,弘扬“工匠精神”,传承质量文化的做法,我表示非常认同,这有利于提高蓝领工人们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在我所在的中南机械里,我们常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比如每个月组织一次理论培训,每半年组织一次实操技能比赛,培养一批批技术骨干,充实公司发展的坚实人才队伍。在培训时,我常向他们传递一种信号:一方面我们要有工匠精神,要主动学习,不断创新,积累经验,做出精品,另一方面要发挥传帮带的精神,让企业内部、周边的人感受到一股正能量。

  还记得我刚来中南机械的时候,是韶关第二技工学校毕业的学徒工,相当于现在的实习生。那时候公司刚开始做数控,从国外进口了一批先进的机床,由于上面都是英文,一线工人们都不懂如何操作。师傅们虽然曾到国外学习,但也只待了一个星期,要破译机器上的洋文,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我花了200元买了一本很厚的科技英语词典,拿着机器说明书进行翻译,了解到更多的操作方式,也开发了一些设备的功能。我希望通过讲案例,鼓励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有精益求精的追求。

  近年来,中南机械大力进军3D金属打印设备的研制领域。我和我的团队主要负责3D金属打印设备机械部分的设计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零部件精度不高、生产周期长,且成本很高,为了实现可持续生产,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从配方、设备方面着手,最终选择了先进的防震加长铣刀杆替代之前的零部件。

  目前,采用这一零部件的加工成本只需要1000—2000元,比之前减少了10倍,生产时间也从原来的3天缩短到8小时,且尺寸精度高,所生产的产品光滑效果好。

  在我看来,佛山人做的产品并不过国外产品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很多企业将样品做得非常精致,得到客户的认可,但在批量生产时,质量就会下降,这说明了好的产品质量不能只靠一个人,要大家都有工匠精神。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个人的提升,还需要全社会都有做精品的理念,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

  广东省肯富来泵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莫思永:对产品细节要求近乎“吹毛求疵”

  每天上午8时,我都会从化工泵安装分厂一车间出发,检查2个仓库、13个车间、100多台设备、1000多件零件的生产、加工、安装和质量情况,大约要走4公里路程,这是我每天的“必修课”。

  这是我在肯富来工作的第29个年头。今年以来,我从生产一线退居二线,担任质量控制班班长,负责全公司的加工和安装检验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质量守门人”,这让我倍感责任重大。

  很多同事认为我对细节的追求近乎“吹毛求疵”,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我反复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不谦虚地说一句,只要经过把关的产品合格率均达99%以上。

  除了参与质检工作,过去半年,我和同事一道开展自主品牌罗茨泵的研发工作。在我看来,该产品研发难度不大,但安装细节却非常重要。比如,在安装泵中的叶轮时,需把两个叶轮的间隙精确地控制为0.2厘米,如果轴距过宽,叶轮在运转时就会无法顺利咬合;如果轴距过近,则可能出现叶轮相撞的情况。同时,我们还需把握好叶轮放置的角度,确保两个叶轮的轴心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每个新产品的诞生都需要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试验,罗茨泵也不例外。仅在安装前的两个星期,我们修改了20多次图纸,重新制作了近30个零件。在大批量生产前的调试阶段,我们曾一个月内反复试验了100多次,甚至还报废了一台罗茨泵。

  正是反复的试验和试错,我们才逐渐摸索出改进和完善罗茨泵的方法。研发的过程不仅需要细心、耐心,还需要耐得住寂寞。还记得过去10年,我几乎每年都要坐8个小时的船到海上平台对自主研发的原油泵进行调试,短则几周,长则多达46天。尽管海上生活枯燥又孤独,但只要埋头工作,我就能从中找到乐趣。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何小东:为减少污染,攻克免上浆生产工艺

  前些日子,我受邀参加凤凰卫视《社会正能量》节目,深深地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工匠的重视。在佛山,各行各业有成千上万的工匠,他们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去年我成为佛山30名“大城工匠”中的一员,这让我既兴奋,又感到责任重大。我常自省,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3年,我所在的溢达研发团队研发出700英支“全球最细纱线”。为了攻克8个世界性技术难关,我们连续200个日夜奔波于实验室与一线车间质检,从10吨棉花中挑选出0.1吨原料,通过反复摸索才获得10g所需纱线,最终找到了该问题的破解法门。

  我们知道,纱线必须上浆后才具备耐磨的特性,如果不上浆,织造将难以顺利完成。而另一个事实是,浆料对环境污染极大,大约50%的纺织厂COD来自浆料,且浆料的主要来源是粮食。能不能通过技术改进,在保证面料质量的前提下省去上浆工序呢?这个问题我思考和钻研了多年。

  为了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我和团队成员在车间里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在2016年,啃下了免上浆生产工艺的“硬骨头”。最近一次两个星期的试验中,我们成功地手工制造出十多公斤的免上浆纱线,实现了从“不可能到可能”的突破。可以预见,如果免上浆工艺成熟且大规模投入生产后,将极大地减轻对环境地污染,并且节约对粮食消耗。

  有人曾问,研发过程要经历那么多次失败,会不会很灰心丧气。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坚信,在工作中,只有暂时不成熟的条件,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潜心研究,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也许会因一瞬间的“灵光一闪”而迎刃而解。

  在纺织行业工作多年,我清楚了解到行业里还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比如如何节约能源、缩短加工流程、减少噪音和废水排放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改进。在我的人生字典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一名工匠,就更应当如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