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大陆外卖行业火热带来副作用 塑料餐具危及环境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全文)

2017-09-08 12:00    点击:    

(原标题:台媒:大陆外卖行业火热带来副作用 塑料餐具危及环境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参考消息网9月1日报道 台媒称,数据显示,大陆外卖市场用户规模达到6亿人次,2016年在线外卖用户每周消费3次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63.3%,用餐靠外卖成为常态。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8月31日报道,据此估算,每周至少有4亿份外卖“飞驰在中国大陆的大街小巷”,至少产生4亿个一次性打包盒和4亿个塑料袋,以及4亿份一次性餐具的废弃。当人们吃完饭,这些东西就变成垃圾,若没有妥善处理,所形成的塑料垃圾可能流入河海。

报道称,2015年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前5位最大的排放国都来自亚洲。

台湾中时电子报8月31日报道还称,人类制造的大量塑胶垃圾排入海中,不但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塑料垃圾分解的微粒被海洋生物食用后,透过食物链,最后回到人类的餐桌上,对健康造成危害。这一趋势在大陆科学界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北京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祝叶华日前在大陆媒体撰文介绍了这一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2015年,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被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做全球性评估,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选取全球192个沿海国家和地区,研究距离其海岸线50公里内的居住人口每人每年产生的垃圾质量、塑料垃圾占比及处理不当的塑料垃圾占比等资料。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估算出2010年192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一共产生了2.75亿吨塑胶垃圾,其中有480万吨到1270万吨进入了海洋。

报道称,进入海洋中的塑胶垃圾会随着时间分解成微小的塑料颗粒,而据2016年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提到,塑料颗粒会影响鱼群的生态种群,同时也间接说明,受到微塑料颗粒污染的鱼类很有可能会被搬上人类餐桌。

台媒:大陆外卖行业火热带来副作用 塑料餐具危及环境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一名工人在对回收来的废品进行简单分类。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延伸阅读】外卖送餐事故频出,骑手送餐如何才能慢下来?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题:外卖送餐事故频出,骑手送餐如何才能慢下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朱丽莉 张大川

近日,一则有关外卖送餐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送餐外卖行业发生伤亡交通事故共76起,平均2.5天约1名送餐员伤亡,其中“饿了么”和“美团”在交通伤亡事故中各占26%。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关于外卖骑手送餐安全的网络热议。不少人表示,透过上海一地的数据,可见外卖送餐行业的“速度”与“激情”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餐饮”催生并壮大了外卖送餐行业,方便不少市民的日常餐饮。外卖送餐为何交通事故多发?究竟是谁在外卖骑手送餐的时间链条上按下了“加速键”?“中国网事”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外卖送餐路上事故频发

每到午、晚餐时刻,餐饮商户、大街小巷、写字楼等随处可见外卖骑手着急送餐的身影,他们或骑摩托,或驾电动自行车,车后印有logo的方形保温箱里放着客户的餐食。从站点系统派单起,骑手们便开始接单、等候、取餐、送餐的过程,只有按时送达下单客户手中,才算完成一单任务。骑手们因而成为不少人眼中“与时间赛跑的人”。

今年以来,国内不少城市频频发生外卖送餐交通伤亡事故,记者从相关媒体报道中梳理出多起典型事例。1月初,一名骑电动车的“饿了么”外卖送餐员在上海市同普路祁连山南路附近,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后不幸身亡;4月11日晚,一名穿着“达达”工作服的骑手在上海复兴中路吉安路与运送垃圾的货车相撞身亡。

连续高发的交通事故折射出外卖骑手群体工作的艰辛,但外卖骑手为“赶时间”而占道、逆行、闯红灯等交通乱象,更给不少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市民直呼“不安全”的同时也表示“很无奈”。8月初,在余姚城东新区一十字路口,一辆骑电动车的外卖骑手因闯红灯撞上正常行驶的劳斯莱斯而引发交通事故。劳斯莱斯反光镜被撞掉、车门凹陷,外卖骑手受伤被送往医院。事发后,车主未追究骑手的事故责任,只是表态希望骑手们能吸取教训、文明行驶。

广西南宁市东葛路居民张伟强认为,“大街上经常见送餐小哥为省时间不走马路,骑摩托车上行人道,刮蹭行人时有发生。”现在送餐平台都拼命地挣钱,缺乏相关措施保障骑手的交通安全,恶性竞争的苦果却让工人和客人承担。

骑手缘何“分秒必争”

“分秒必争”的外卖送餐行业里交通事故频发,引发人们对送餐人员安全及交通违法行为的讨论。外卖骑手缘何“一路狂奔”慢不下来?记者就此采访外卖骑手及相关业内人士。

送餐员冯累累在北京从事送餐服务一个多月,负责配送西单附近3公里范围左右的订单。他告诉记者,每天饭点是送餐“爆单”的时间段,上午11点至1点之间的订单尤其密集。“老员工一天下来差不多得送三四十单,我还算新人,大约十二三个订单吧。”冯累累说,初中毕业后来北京的饭点打工4年,夏天高温里送餐虽累,但收入要高不少,“等送餐时间再长点,对周边更熟悉了,每天送单量应该能上涨吧。”

交谈中,冯累累的话语总不离“送单量”,用的他话说“多劳多得”“这是外卖送餐行业吸引人的地方”。外卖送餐员的薪酬由保底的基本工资和送单提成组成,冯累累表示,公司里像他这样的全职送单员工有3000元保底收入,每按时送达一单、无投诉、无差评即可得到6元钱,而兼职员工因没有保底收入,按规定完成一单可获8.5元。

“前提是得按时送达啊,还要保证客户不投诉,没有差评。”送餐员王龙表示,自己在送餐过程中曾因商家交货、交通不畅等原因迟到,大部分客户能理解并原谅,但也有客户“超过一分钟都不愿意等”。“一次送餐到长椿街某小区,到楼下后赶在超时计算开始前点了 提前送达 ,客户还没等自己解释就拒收了餐食,还进行了投诉。”

记者查看美团外卖、饿了么等订餐APP发现,外卖骑手的个人页面标注着送餐总里程、准时率及平均配送时长,还显示着准时送达、货品保存完好、骑手服务好、送货快、配送慢等多项标签。

“ 送单快 就像紧箍咒一样,但从接单到送达的过程,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能导致超时送单。”王龙表示自己超时送达的情况不止一例,原因主要为饭点时段商家交货慢、上下班高峰交通拥堵,“有时候等了好久才从商家手中接过餐食,再赶上拥堵路段,只能通过逆行一小段或走人行道、抄近道等来抢时间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个外卖平台对送餐员工都有严格的奖惩制度,有的公司规定好评可获额外奖励,而超时送达扣钱是更普遍的约束手段。“系统在客户下单后约定送达时间,我们公司的规定是超时8分钟至30分钟内算普通超时,不扣钱,但超过30分钟即为严重超时,每单得扣掉2块钱。”王龙说,入行以来多次听说同事因闯红灯、车速过快等原因撞上机动车或行人,前几天还有个同事逆行而发生车祸住院。

建议内外并举让骑手“慢下来”

近日,上海交警部门约谈了饿了么、美团、百度、达达等8家送餐外卖企业,亮出严厉的管理规范,要求各企业加强安全培训、车辆规范、骑手身份识别系统等方面的管理。其中,有关企业应建立骑手交通文明记分制度的要求收获不少好评,骑手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将被设定相应记分分值,这作为交警路面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

青海西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黄才界告诉记者,为了让外卖电动车慢下来,交警部门加大了处罚力度,并且创新处罚方式。外卖小哥骑车逆行、在人行道上随意穿插,违反交通法规,但是面临罚款难题,交警部门因而实行财政面额罚款,发现一次违章立即处罚50元,如果不愿接受现金处罚,可选择参与半小时以上的交通安全学习实践,协助交警在路口执勤,“发现外卖送餐员电动车违章后,让他去纠正制止,互相教育的效果非常好”。

治标仍需治本,不少人认为让外卖骑手“慢下来”还需内在治理手段。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秦红雨表示,外卖小哥电动车“一路狂奔”,根源还在于这个岗位不合理的付酬方式,更多是单一的计件工资,只有改变外卖小哥的工作待遇和计酬方式,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给他们更多基本保障,才能让送餐员的车子慢下来。

“骑手们要增强安全意识和自身权益保护意识,这不仅关系到骑手的安危,还关系到他人的生命安全和城市的健康发展。”一位经常点外卖的北京上班族濮晓建议,客户应当多一些倾听和理解,接到外卖餐食时回以感谢、不随便差评,“客户还可以考虑提前下单,给本就容易 爆单 的饭点 降降温 ”。

(2017-08-31 10:31:18)

【延伸阅读】解决外卖污染需要抓两头

如今,网上订餐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打个电话或者是在手机App上点一点,外卖很快送上门。但是您吃完后,剩下的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怎么处理?绝大多数人或许会直接扔进垃圾箱。殊不知,这随手一扔,造成的是不容忽视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订餐用户规模达到2.56亿人次。以国内某外卖平台近期发布的大数据为例,其在国内市场有6亿用户,去年在线外卖用户消费频次每周消费3次以上的用户占比高达63.3%。这意味着,每周最少有4亿份外卖订单,产生至少4亿件外卖垃圾。而经过媒体调查,这些垃圾目前基本处于无人回收的状态。

在全球很多国家,外卖产生的垃圾问题同样严重。今年初,世界经济论坛《新塑料经济学》报告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塑料的使用增加了20倍,预计在未来20年将再增加一倍。一份来自2015年的报告显示,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鱼类市场中,1/4鱼类的小肠中,都发现了塑料粒子。对于这些被扔进自然界里的塑料来说,要完全降解,至少要470年。

为何问题会变得如此严重?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塑料袋、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很容易成为垃圾和“白色污染”。如果每个人都有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意识,自备餐具,循环使用,同时注意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些外卖“副产品”产生的污染问题的。

二是重复利用和可降解材料推广普及不够。目前,很多外卖平台出于成本考虑,使用外卖材料多是一次性、不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本身极不环保,从源头上导致了污染的产生。

因此,要解决外卖污染问题,需要坚持抓两头。

一头是材料生产者。在更新材料方面,应该在全球倡导利用可生物降解材料来进行物品包装,促进相关研发和推广工作,并降低环保材料的生产成本。同时,利用来源清楚、合理回收而来的再生料加工生产塑料快递袋,对塑料进行重复利用。

作为网络外卖大国,中国一些外卖平台其实已经开始了研发推广。今年4月,外卖平台“饿了么”推出新一代环保可降解塑料袋,目前正在全国范围陆续推广。其食品科技研究室正在研制一种用生物材料制成的可食用餐具,包括餐盒、勺子、筷子等。对政府来说,应该对于这些从事环保包装材料研发的企业予以大力支持,让这些企业有更大研发动力。

另一头是消费者。每个消费者都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养成重复使用材料的习惯。对于能够进行二次利用的材料,应该循环利用。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也应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鼓励消费者逐渐养成环保习惯。

(2017-08-28 08:34:36)

【延伸阅读】外卖垃圾应“谁污染,谁治理”

许 辉

造成外卖垃圾“围城”的现状,原因在于外卖垃圾治理主体缺失:店家只管做、平台只管卖、小哥只管送、订餐者吃完就往垃圾桶里扔,最后外卖垃圾就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订餐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美食,对用餐者来说确实便利许多。但与此同时,衍生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注意。无数的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外卖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又一次抬头,外卖垃圾“围城”的现象日趋严重(8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如今的外卖越来越普及了,即使坐在高铁上也能订购外卖,让不少人在吃的问题上不再犯愁:不因吃而怕耽误时间,也不因地域变化而担心吃不到符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可在享受外卖快餐带来的“一时之快”后,那些快餐盒等外卖垃圾如何处理却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环境问题。

且不说快餐盒基本都是用塑料袋提着送上门的,现有的快餐盒绝大部分就是塑料盒或泡沫盒。研究表明,一个塑料袋完全被降解需要470年。每天产生的海量外卖垃圾如果不能有效处理,那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就会成为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沉重包袱,也给当下的环境治理增添了新的难题。

造成外卖垃圾“围城”的现状,原因在于外卖垃圾治理主体缺失:店家只管做、平台只管卖、小哥只管送、订餐者吃完就往垃圾桶里扔,最后外卖垃圾就成为了社会的负担。这显然不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基本原则。要从根本上解决外卖垃圾问题,就要让相应的责任主体切实担负起处理外卖垃圾的责任。

作为外卖的销售者,外卖店家应当承担外卖垃圾治理的主要责任,这是源头治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店家应当从快餐盒的材质上予以创新,尽量使用可降解环保餐盒,以此减少直至杜绝“白色污染”的产生。要尽快推动美团外卖、中国烹饪协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数十家餐饮外卖品牌共同发起的《绿色外卖行业公约(绿色十条)》真正落到实处,让快餐业使用绿色餐具成为常态。从源头治理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塑料餐盒的生产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可以通过征收环境污染税的形式来实现。

尽管可降解环保餐盒成本相对较高,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果可降解环保餐盒同样卫生、健康,那完全可以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可提供塑料餐盒和可降解环保餐盒等多种包装盒供消费者在订购时选择,价格也可以适当区分,让消费者在推动外卖行业包装盒“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当然,相关职能部门也要适时制定外卖餐盒标准。中国贸促会商业分会和百度外卖共同起草的《外卖配送服务规范》团体标准9月1日将正式实施,但这一规范并不具有强制性,也没有将外卖餐盒标准列入其中。在充分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这一规范今后有必要上升到法规乃至更高层面,并且需要将外卖餐盒标准予以明确,使绿色餐具成为外卖的标配,而不是可选项。这样的话,外卖是否环保就有了具体的监管标准。不然,即便将来明确了由谁来监管,监管也无处发力。只有标准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外卖也就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了。

(2017-08-30 09:29:09)

【延伸阅读】订餐平台莫要逼外卖小哥去拼命

他们戴上头盔一顶,身披红黄蓝制服,穿梭在大街小巷,或骑摩托,或驾电瓶,车后总有一个附着大大logo的方形保温箱——他们就是外卖小哥,与时间赛跑是他们的谋生姿势。他们拯救了无数宅人足不出户享用美食的平凡理想,也撑起了一个年交易额超2000亿元的外卖市场。不过,有数据称,“全国400万外卖小哥每2天半就有1人死伤”。(8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这个夏天,热死或累死在送餐路上的外卖小哥,大概已成了各个城市民生新闻里的寻常事故。他们在与订单数赛跑,他们更在与交通法规赛跑,他们亦在与生理极限赛跑……《2016中国外卖O2O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16年6月截止,我国外卖用户已达1.5亿,外卖渗透率达到21.1,半年增长率高达31.8%,相当于10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外卖用户。有人说,送餐小哥流淌了多少血,外卖行业的发展就有多红火。

新产业上的症结,当然不能原罪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逻辑,400万外卖小哥与2000亿元的外卖市场,迟早是中国新经济链条上重要的“一跃”。不过,眼下外卖小哥的生存状态着实叫人担心:媒体调查显示,超过96%的外卖小哥每天起码要工作6小时,甚至近三成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每20个快递小哥中,就有3个遭遇过交通意外。时过境迁,舆论已经不再渲染“轻松月入过万”的职业传奇,更多的,是警醒于其间的失序与疯狂。过劳、交通违法、心理压力……压垮外卖小哥的“最后一根稻草”越来越多、且日已司空见惯,这个时候,订餐平台方的行业规范、企业社会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遗憾,如果说多跑多挣钱的谋生欲望是隐性的鞭子,那么,“配送不许超时、否则罚款”、“不许出现差评、否则罚款”等平台“家规”则是驱使在外卖小哥屁股后面无形的压力。有外卖小哥说,为了沿途顺路再送几单,就得不停地在手机上刷新,一有附近的、顺路的就马上抢。于是出现一个矛盾:一方面是多送几单的挣钱冲动,另一方面是平台对交通违法等处罚的约束性要求,两相权衡,外卖小哥会选择倾向哪一方呢?在非机动车违法执法弱化的现实语境下,外卖小哥横冲直撞成马路杀手,也就不难想见了。

为纾解这个困局,职能部门也没闲着:比如今年4月,杭州交警面向外卖平台送餐人员发放类似驾照的《外卖小哥交通安全手册》。又比如8月22日,深圳交警宣布建立全国首家外卖送餐车精细化管理平台,并使出了雷霆手段。但问题是,如果离开行业自治,外卖小哥“挣钱不要命”的原始冲动恐怕难以禁绝。多接单却没有更多配送时间、订餐平台对于外卖小哥送单能力没有“极限预警”、罚款规则直接逼着外卖小哥拼时间拼命……此类乱象,亟待从门户自理层面得以求解。

订餐用户希望“及时送”、外卖小哥希望“多多送”,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事。倒是平台方当定好游戏规则,调和双方利益关系,既不能怪用户苛责,更不能逼着送餐者拼命。(邓海建)

(2017-08-30 11:03:23)

【延伸阅读】别让外卖行业成为“带病的巨人”

艾媒咨询日前发布2017上半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研究报告。报告预测,2017年外卖市场整体交易额将达2045.6亿元,增速为23.1%。主要的三大外卖平台中,饿了么以41.7%的份额继续领先,美团外卖则以41.0%的占比紧随其后,百度外卖的市场份额只有13.2%(8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外卖一年预计吃掉2000亿元?虽然外卖行业的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早已不是新闻,但如此天文数字还是足够令人震撼。市场与行业的壮大,一定是因为有客观需求,一年高达2000亿元的外卖交易额,也就意味着有2000亿元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我们应当喜见外卖行业的发展壮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服务,增加了便利。不过,有鉴于目前外卖行业并不完全成熟,各种问题乱象时有显现,在其行业规模迅速壮大的过程中,须谨防某些“毛病”随着行业壮大一起长大,成为危害行业发展乃至损害公众权益的“毒瘤”。

其一,外卖行业最为直接的问题依然是食品安全问题。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管理规范,外卖平台亦在逐步主动担起责任,商家的食品安全意识也开始有所提升,但当前外卖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外卖食品安全整体形势并不容乐观。而随着外卖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针对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量持续增长,新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手段也会不断涌现,亟须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理措施,对其予以规范整治。

其二,卫生环保问题是外卖行业的另一大突出问题。由于外卖服务的特殊性,导致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剧增,已经给卫生、环保造成了极大威胁。必须意识到:大量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不但会导致城市市容卫生问题,更会深远污染损害自然环境。而外卖行业的继续壮大,意味着卫生、环保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不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将会成为城市管理的巨大难题以及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

其三,外卖行业飞速成长衍生出的交通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视。外卖送餐是外卖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绝大多数需要由外卖员骑送餐车来完成,而随着送餐车大量涌上马路,各种交通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因外卖送餐引发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呈现集中爆发之势。可以预料,外卖行业继续壮大后,这一交通安全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如何规范管理外卖送餐,消除送餐中的交通安全隐患,对于外卖行业的未来十分重要。

如果说,数年前方兴未艾的外卖行业还只是一匹初生牛犊的话,那么,如今一年吃掉2000亿元的行业规模,已经使外卖行业足够称得上是一位“巨人”了。这其中,商业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服务的进步固然值得欣喜,但必须谨防外卖行业的各种“毛病”随其一起长大。食品安全问题、卫生环保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等,需要得到更为妥善的解决,否则,即便外卖行业规模再大,充其量也只是一位带病成长的“巨人”,早晚会在行业病痛的折磨下重重倒下。

(2017-08-24 08:46:16)

凡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原标题:台媒:大陆外卖行业火热带来副作用 塑料餐具危及环境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netease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