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民荷包看大陆市场的重要
2018年04月07日 04:10 中国时报
主笔室
上市柜公司纷纷召开董事会决定今年股利分配案,预估整体上市柜企业将发出1.6兆元现金股利的大红包,再创歷史新高。这也是自2015年台股现金股利首度突破1兆元后,连续第4年超过1兆元。以台股总市值32.7兆计算,现金股息殖利率逼近5%,相较仅能领取1%左右利息的定存投资人,股民荷包满满。
台股的高股息殖利率广受散户喜爱,外资也深受吸引。台股50年来平均殖利率3.25%,高居全球第一。背后主要因素,是上市企业扎实的基本面与获利基础。不管是1980年代的传统產业如纺织与塑化等,或是1990年代以后快速崛起的电子科技產业,都能依靠外销订单与出口赚进外匯,再将利润分享股东。2017年上市柜企业整体获利2.2兆元,创下歷史新高,也首度超越2兆元整数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柜企业获利创新高之际,这些企业在大陆的获利也同步写下歷史纪录。根据金管会统计,2016年台湾赴陆投资的上市企业共有1189家,占整体上市柜企业超过7成,累计投资金额为2.3兆元,整体获利创下歷史新高2869亿元。
以同期数据概略估算,台湾上市柜企业获利约15%来自大陆,显然大陆市场对台湾上市柜企业非常重要。这还是仅计算投资获利的直接贡献,而未加计与大陆贸易往来的间接贡献,若是将这部分计算进来,大陆市场的角色势必更加吃重。
更不用说,自2008年台湾开放海外企业来台第一上市后,平均每年约有10家KY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投资控股公司)在台挂牌上市(迄2017年底共有102家),在这些KY公司中,8成以上为台资企业,里面将近9成主要营运场所是在中国大陆。
这些以大陆为主要市场的KY公司,对上市柜企业的整体获利表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中租-KY为例,去年受惠中国大陆市场业务加速成长,连带拉高对公司整体的获利贡献,比重已逼近4成,获利大幅成长并创下新高纪录。
类似例子多不胜数,即使不是KY公司,每家上市柜企业的年报内,或多或少都可看到大陆获利的贡献。特别是对那些深耕大陆市场已久的公司,比重更是不会太低。例如润泰集团旗下的润泰全与润泰新,今年董事会后宣布将大手笔回馈股东75亿及100亿元现金,就是因为去年将转投资的高鑫零售(大陆大润发)出售给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得以分别认列168亿元以及112亿元,也才有这么多的现金流量可以分派给股东。
从上述例子可以知道,把国家经济利益放上天秤衡量时,大陆市场绝对是完全无法忽视的一块。然而民进党政府却基于意识形态,想方设法对抗大陆,希望摆脱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却不尝试寻求双方合作的机会,这是很危险的事,甚至可能演变成国安危机。
暂且不论前述台湾上市柜企业在大陆的获利,光是就贸易而言,目前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比重仍高达4成,且两岸间的三角贸易更是超过5成,若完全排除大陆市场,台湾企业的整体获利可能将立即少掉一半,对经济的衝击不言可喻。
这样的臆测,绝非危言耸听。就以大陆推出惠台31项措施为例,民进党政府否定大陆的善意,并以对抗、竞争的方式应对,甚至考虑限制人才留在大陆。聪明的对策应该是接受大陆的善意,并在善意的基础上创造台湾的实惠。
一旦定位为非善意的竞争关系,当一方实力愈来愈强大,另一方若无法善用对方的优势截长补短,创造自身的比较优势,既有优势又会逐渐消失,走上加速弱化的命运,这是标准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特别是两个规模极度不对称的经济体,这样的原则,更为鲜明。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经讲过,市场就是祖国,这个道理其实浅显易懂。哪里有市场,商人就往哪里跑。为何上市柜企业大陆获利比重逐年攀升?原因就是两岸特殊关系,让在大陆市场发展的台商可以发挥更大的综效。如今执政者不顾企业多年努力的成果,企图营造「没有大陆、台湾会更好」的社会氛围,将「去中国」视为台湾民主价值的核心,有意逼使企业选边站,将让台湾陷入巨大的风险。主政者必须慎思。